唐代以前飲茶風氣僅流行于長江以南地區(qū)——四川、湖南、湖北、浙江、江蘇等產(chǎn)茶地帶。北方由于氣候及地理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不適合茶的生長,因此茶皆由江淮等河運送上北。至唐玄宗開元時期,全國不分道俗,把飲茶視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
煮茶為唐代的主要煮飲方式,風行于文人、僧道之間,在詩文中通常以煎茶稱之?!恫杞?jīng)》中以一卷專論茶的煎煮操作方式,煮茶以餅茶研碾成末后為之,餅茶的作法,即茶葉經(jīng)過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而成。
飲用方法根據(jù)《茶經(jīng)》的【煮】和【器】兩章的描述,其操作順序如下:
第一步驟:備茶。首先炙烤餅茶,以“竹夾”夾茶餅到火上烘烤,然后儲放于“紙囊”使香味精氣不外泄。待餅茶晾涼后,以“碾”研磨成粉末,經(jīng)“羅”篩濾,使末更細,再存于“合”內(nèi)。
第二步驟:煮水。以“鍑”(茶釜)盛水,置之于“風爐”上煮沸。
第三步驟:投茶。加調(diào)味鹽及茶末煮茶,第一道沸水開時,依“鍑”內(nèi)湯水之多寡,由“鹺簋”中取出適量的鹽花添入,用以調(diào)味。待第二道沸水開時,用“瓢”(柄勺)舀出一勺沸水置于一旁,一面以“竹夾”在鍑湯中心循環(huán)擊拂攪動,再以“則”(茶量)量末,對著鍑中心下茶末,傾刻,茶湯勢如奔濤濺末,此為第三沸,此時取先前放在一旁的第二道沸水止沸,以做培育湯花之用。湯花即放下茶末之后,在沸水中所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湯花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餑,細輕者曰花。
第四步驟:分茶。前述至第三步驟,茶已烹煮完畢,將煮好的茶分酌于“碗”,茶碗專作飲茶之用,分茶時必須沫餑平均,至為嚴謹。
煮茶的操作程序中,如有茶渣濺沫,需使用一定的茶器予以清理,例如“滌方”是貯污水容器,“滓方”則于貯茶沫、渣滓,“巾”用于擦拭茶漬。飲用的茶器一律置于“具列”之上,茶事完畢則以“札”刷洗“鍑”,茶器清潔后收容于“都籃”。
由以上的簡述《茶經(jīng)》烹煮法中,可知“器”和“煮”是相互關(guān)聯(lián),有一定的程序與準則,茶器為煮茶時的必備道具,陸羽列舉二十五項茶器,在煮飲過程中,一一用到,兩者互相配合,遂成煎茶、品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