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朝高僧傳》
山僧只要三畝茶園,就可以維續(xù)生命的存在;漁夫只要一根釣竿,就有自足的生涯。
物欲太高,反而患得患失,徒添煩惱,于生存本身并無益處;把物欲降低,心靈才有更大的空間飛翔。
就律制規(guī)定,出家人不得私有財產(chǎn),因為出家人已入非家,當(dāng)然用不著財產(chǎn),但佛教卻不能沒有財產(chǎn):比丘可以樹下坐,林中宿,巖間居,佛教卻需要有其中心所在。如果佛教道場有其生產(chǎn)事業(yè),便能自給自足,無求于在俗的居士,且能弘揚法化,普濟人群。所以古代禪寺所在,常在山坡地栽茶、植松,辟圃種菜。
學(xué)禪,并不單靠坐禪就可達到最高境界,必須要有活一天就修行一天的心意——沒有佛作佛行,就不算是禪的生活。所以唐代百丈懷海禪師(七四七——八一四)說:“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庭園打掃、砍柴、耕田、種茶等云水要務(wù),就是佛法,所以住在山上的禪僧種茶維生,也寄托禪僧佛作佛行的心愿。
茶是禪僧的飲料,也用來供佛。吃茶在叢林里被儀禮化,成為茶禮?!栋僬汕逡?guī)?卷七》說:“叢林以茶湯為盛禮。”叢林中有茶頭,是特別的役僧,專司佛祖靈前獻茶及眾生供茶、來客饗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