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稱:桃蛀果蛾
別名:桃小食心蟲
英文名稱:peach fruit moth
學 名:carposinaniponensiswalsingham
分類地位:鱗翅目 lepidoptera 蛀果蛾科 carposinidae
地理分布:我國北緯31度以北、東經(jīng)102度以東地區(qū),以東北、華北和西北發(fā)生較重;日本、朝鮮半島。
形態(tài)特征
桃蛀果蛾成蟲體灰白至淺灰褐色,雌蟲體長7~8毫米,翅展16~18毫米,榷蟲體長5~6毫米,翅展13~15毫米,復(fù)眼紅褐至深褐色,觸角絲狀,前翅前緣中部有一藍黑色近三角形的大斑,并有7簇黃褐色或藍褐色的斜立鱗片,頂角顯著,緣毛灰褐色。
卵近橢圓形或桶形,初產(chǎn)時橙色,后漸變深紅色,以底部黏附于果實上,卵殼具有不規(guī)則略呈橢圓形刻紋,端部環(huán)生2~3圈“y”形外長物。老齡幼蟲體長13~16毫米,桃紅色,腹部色淡,幼齡幼蟲體為淡黃白色,無臀櫛,前胸背板紅褐色,體肥胖。蛹體長6.5~8.6毫米,初黃白后變黃褐色,羽化前為灰黑色,翅、足和觸角部游離。繭分兩種,羽化繭又稱夏繭,紡錘形,質(zhì)地疏松,一端留有羽化孔;越冬繭扁圓形,直徑約6毫米,高2~3毫米,由幼蟲吐絲綴合土粒而成,質(zhì)地緊密。
發(fā)生規(guī)律
北方1年發(fā)生l代,以老熟幼蟲在土中結(jié)冬繭越冬,樹干周圍1米范圍內(nèi)3~6厘米以上土層中占絕大多數(shù),在堆果場等處亦有部分越冬。越冬幼蟲因地區(qū)、年份、寄主的不同出土期而有所不同,一般年份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有時延續(xù)2個月,雨后土壤含水量達10%以上進入出土高峰,干旱推遲出土。越冬幼蟲出土后在土石塊或草根旁,1天即可作成夏繭并在其中化蛹,于7月上句陸續(xù)羽化,至9月上旬結(jié)束。羽化交尾后2~3天產(chǎn)卵,成蟲晝伏夜出,無明顯趨光性。卵孵化后多自果實中、下部蛀入果內(nèi),不食果皮,為害20~30天后老熟脫果,入土結(jié)冬繭越冬。
危害作物:
幼蟲蛀蝕蘋果、棗、山楂、桃、李、杏、海棠等果樹,對仁果類為害多直入果心為害種子,并串食果肉排糞于其中,俗稱“豆沙餡”。幼果受害多呈畸形“猴頭”;對核果類和棗樹為害,多于果核周圍蛀食果肉,排糞于其中。
防治方法
1、在越冬幼蟲出土盛期,樹冠下培土或覆蓋地膜。防止幼蟲出土及羽化為成蟲。
2、藥劑處理土壤,用25%對硫磷微膠囊或辛硫磷微膠囊加水50倍均勻噴于樹冠下,或上述藥劑加水5倍拌250倍細土,將毒土均勻撒于樹冠下,可取得一定防治效果。
3、在幼蟲出土前,于5月份進行果實套袋,減少其危害。
4、當卵果率達1%~2%時,樹上進行藥劑防治。常用藥劑及濃度10%天王星2500~3000倍液,30%桃小靈1500~2000倍液,20%滅掃利2000~2500倍液,1.8%阿維蟲清2500~3000倍液,2.5%功夫菊酯1500~2000倍液,20%速滅殺丁1500~2000倍液,25%滅幼脲3號1500倍液,20%除蟲脲4000~6000倍液等藥劑,同時加入農(nóng)藥助劑防治效果更明顯。此外,注意梨園附近堆果場及其他樹上(如棗樹)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