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日本茶道的源頭,然而日本人卻將其發(fā)展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和精神。日本茶道將“日常茶飯事”與宗教、哲學(xué)、倫理、美學(xué)融為一體,成為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載體。日本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提出,日本茶道的精神就是“謹(jǐn)敬清寂”四字。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對此十分贊同,僅改動一個字,變成“和敬清寂”,從此,這四個字成為公認(rèn)的日本茶道精神,這四個字雖然簡潔,可是卻具有十分豐富的內(nèi)涵。
“和”不是“和平”、“和諧”等意思,而是“大和民族”的“和”,如日本的民族服裝叫“和服”,日本民族詩歌稱“和歌”,日本器物稱“和物”,因此,“和敬清寂”的“和”代表的是民族精神,日本茶道“四諦”以“和”為首是不忘民族精神之義。自鐮倉幕府時期以來,大量來自中國唐朝和宋朝的物品,特別是茶具、藝術(shù)品為社會所推崇,形成了一股豪奢之風(fēng),而日本本國所出產(chǎn)的物品則受到輕視。醉心于茶道的村田珠光、武野紹鷗等人,向往清貧簡樸的生活,對奢侈的社會風(fēng)氣自然很反感。他們認(rèn)為,日本國產(chǎn)的黑色陶器,以其幽晴的色調(diào)自有一種樸素、清寂的美。
“敬”源自宗教信仰,是宗教信徒對神明須極盡虔誠之心的訓(xùn)誡,日本人的宗教是神道,就是崇拜天照大神及其子孫日本的最高統(tǒng)治者天皇。日本人十分講究尊卑等級,什么事情都按照名望、地位、輩份、年齡和文化教養(yǎng)細(xì)分出差別來,這在日本茶道的體現(xiàn)就是十分煩瑣的規(guī)程。這都是“敬”的體現(xiàn)。
“清”是“清規(guī)戒律”的“清”,“寂”是空無理念的表征,這兩者既帶有深邃的唯靈主義和神秘主義色彩,又是一種審美觀。這種意識體現(xiàn)在日語“佗”字上。“佗”字本為“寂寞”、“貧窮”、“寒磣”、“苦悶”的意思。在平安時代,“佗人”是指失意、落魄、郁悶、孤獨的人。到了平安末期,由于社會動蕩,大批原有貴族被新興的武士階層所取代而失勢,悲觀厭世情緒蔓延。于是禪宗凈土宗流傳開來,在“厭離穢土,欣求凈土”的口號下,很多貴族文人離家出走,隱居山林建造草庵,過起了隱逸生活。“佗”字因此就演變成“靜寂”、“悠閑”之義,是一種冷竣、恬淡、閑寂,尋求心神上的安逸的審美情趣。村田珠光等人又把這種美意識引入茶道中,“清寂”之美得到廣泛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