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與佛教“因緣”深長,自古就有“茶禪一味”的說法。茶與佛家結(jié)緣,大約是與佛家提倡的坐禪有關(guān)吧。世稱茶有三德,其一就是坐禪時能宵不眠,佛教取其為已用,一時茶成為了佛家特有的飲料,并為茶文化在中國和全世界的傳播作出重要貢獻,其核心就是“茶禪一味”的理念。讓我們一起走進那些寺廟,領(lǐng)略茶的文化。
龍蓋寺:茶圣陸羽生長之地
龍蓋寺坐落在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城西西湖的覆釜洲上,相傳始建于東漢。東晉時,高僧支遁(即支公)就在此居住。支遁還曾在西湖附近的官池旁邊開鑿了一口井,井口有三個眼,呈品字形,后人稱其為三眼井,專供龍蓋寺煮茶飲水之用。唐開元年間(713—714年),智積禪師為龍蓋寺住持,直至圓寂,一直未曾離開龍蓋寺,因而使龍蓋寺名聲大振。陸羽在孩提時為智積禪師收養(yǎng),曾在龍蓋寺生活過近十年,在此自幼習文。此后,龍蓋寺又改名為西塔寺,所以在研究陸羽身平時,有不少引文提到西塔寺,其實指的就是龍蓋寺。
惠明寺:以寺名茶,以茶揚寺
惠明寺位于浙江省景寧縣赤木山,其寺建于唐咸通二年(861年),四周有茶山。當時,所制茶葉,以寺僧制作最為精良。據(jù)清同治《景寧縣志》載:“茶,隨處有之,以產(chǎn)惠明寺大漈者為佳。”據(jù)民國《景寧縣續(xù)志》記載:“茶葉,各區(qū)皆有,惟惠明寺及漈頭村出產(chǎn)尤佳,民國四年得美利堅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一等證書及金質(zhì)褒章,全邑輸出額歲約達四、五萬斤。”民國《調(diào)查浙江麗水等八縣報告書》也載有:“景寧縣:景邑植物之出產(chǎn)……茶葉次之,歲出約達二萬斤上下,而品質(zhì)甚佳,去歲巴拿馬賽會時,曾獎以一等金章。”
惠明寺以寺名茶,又以茶揚寺,是佛地頌茶的勝地之一。
棲霞寺:以名茶入詩
棲霞寺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東北、棲霞山中峰西麓。建于南齊永明元年(483年),為中國叢林“四絕”之一。后因失火被毀,現(xiàn)存建筑大部分為清代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和民國初年修建。中國第一首以“名茶入詩”的詩篇,即是唐代詩人李白在棲霞寺居留期間作的《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唐代詩人皇甫冉《送陸鴻漸棲霞寺采茶》中稱:“采茶非采菉,遠遠上層崖”,說的是唐代陸羽在寺旁采茶的情景。對此,明人李日華在《六研齋二筆》有注釋:“攝山棲霞寺,有茶坪,茶生榛莽中,非經(jīng)人剪植者。唐陸羽入山采之,皇甫冉作詩送之云”。清代乾隆《江南通志》載:“江寧天闕山茶,香氣俱絕。城內(nèi)清涼山茶,上元東鄉(xiāng)攝山茶,味皆香甘”。其寺四周,現(xiàn)為著名的雨花茶產(chǎn)地。
古往今來,棲霞寺一直蘊含著茶文化的意境,與茶結(jié)緣。
萬年寺:茶藝傳播從這里開始
萬年寺位于浙江天臺縣天臺山的萬年山麓,始建于東晉興寧年間(363—365年),為高僧曇猷所建。唐太和七年(公元833年),高僧普岸來到萬年山,在原寺基礎(chǔ)上建成平田禪院,還修造了五百羅漢堂。
以后,歷經(jīng)興衰和更改寺名,最后定名為萬年寺,南宋達到鼎盛。宋孝宗(1127—1194年)問臣下:“天下名山古寺哪里最好?”學士宋之端答曰:“太平鴻福,國清萬年。”“國清萬年”中的萬年,即指萬年寺,曾被列為“禪宗五山十剎”之一。宋乾道四年(1168年),日僧榮西禪師(1141—1194年)來天臺山國清寺、萬年寺求法,并對天臺山石橋(即石梁)的“羅漢供茶”做過調(diào)查和研究。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榮西禪師二上天臺山,并隨萬年寺虛庵懷敞法師學臨濟宗黃龍派禪法兩年有余。其間還深入到萬年寺、石橋茶區(qū)調(diào)查種茶、制茶技術(shù)和民間飲茶方法。公元1191年7月,榮西攜帶佛經(jīng),以及茶和茶籽回國,將茶籽分別種于九州的平戶島、肥前、博多等地,以后成為日本的“名茶珍品”產(chǎn)地。并撰寫《吃茶養(yǎng)生記》一書,說:“茶者養(yǎng)生之仙藥也,延齡之妙術(shù)也,山谷生之其他神靈也,人倫采之其人長命也。”又說:“登天臺山,見青龍于石橋,穆羅漢于餅峰,供茶湯現(xiàn)奇,感異花與盞中。”榮西為日本茶葉生產(chǎn)的發(fā)展,以及在民間普及飲茶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榮西被譽為“日本的茶祖”。
法門寺:世界最高等級茶具發(fā)現(xiàn)地
法門寺位于陜西省扶風縣法門鎮(zhèn),以保存佛指舍利而成為當今世界佛教的祖庭。據(jù)佛典和有關(guān)資料記載,法門寺始建于“西典東耒”的東漢時期,初名阿育王寺。唐代改名法門寺,并進而成為著名的皇家佛寺。其旁的十三級“閣樓式”磚塔,即真身寶塔,修建于明萬歷年間,在經(jīng)歷了375年風雨后,于1981年因雨水浸潤而半邊坍塌。1987年在重修磚塔、清理塔基時,發(fā)現(xiàn)了唐代地宮,從而使珍藏了1100余年的唐皇室瑰寶得以重新面世。在數(shù)以千計的供奉物中,有一套唐代皇室使用過的金銀茶具,乃是目前世界上等級最高的茶具。這次出土的茶具,除金銀茶具外,還有琉璃茶具和秘色瓷器茶具。此外,還有食帛、揩齒布、折皂手巾等,也是茶道必用之物。這批出土茶具,是唐代飲茶之風盛行的有力證據(jù),也是唐代宮廷飲茶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
國清寺:茶文化傳播的重要基地
國清寺位于浙江省天臺山南麓,這里五峰環(huán)抱,雙澗縈流,古木參天,伽藍巍峨,是中國佛教天臺宗的發(fā)祥地,也是日本和朝鮮半島佛教天臺宗的祖庭,與山東長清靈巖寺、江蘇南京棲霞寺、湖北當陽玉泉寺并稱“天下四絕”。其創(chuàng)建于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是佛教天臺宗的根本道場。
天臺宗弘傳日本,與日本“遣唐使”關(guān)系極為密切。唐順宗永貞元年(804年)日僧最澄帶著弟子義真,到達大唐明州(寧波)海岸,經(jīng)臺州,直登天臺山國清寺學佛。次年回國時,帶回天臺宗經(jīng)論疏記及其他佛教經(jīng)典的同時,還帶去茶籽。后在日本依照天臺國清寺式樣設(shè)計建造了延慶寺,還在近江臺麓山試種茶樹,當為日本種茶之始。
中韓兩國佛教的友好交往源遠流長,早在南陳時,新羅僧緣光即于天臺山國清寺智者大師門下服膺受業(yè),隨著天臺宗佛教的友好往來,飲茶之風很快進入朝鮮半島,并很快從禪院擴展到民間。公元十二世紀后,新羅德興王又派遣唐使金氏來華,其時唐文宗賜予茶籽,韓國、朝鮮開始種茶。從此,飲茶之風很快在民間普及開來。
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一茶一人生。在這喧囂煩躁的現(xiàn)代社會,棄一份紛擾,訪一方禪院,聽一段佛經(jīng),尋一份感悟,用一種清心去品茗所謂的“茶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