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是世界茶葉種植文明的發(fā)祥地
世界茶樹的原產地是云南的瀾滄江流域。在史前云南的野生型茶樹中的阿薩姆卡種,本來是只適應在比較濕熱的地區(qū)生長,通過基因變異有個別茶樹能適應溫涼的氣候,于是這些變異的茶樹就能遷徙到巴蜀大地大量繁殖,為了適應當?shù)氐沫h(huán)境逐漸演變成了中小葉種。而四川的先民們對這些野生茶樹進行人工馴化,培育出了先進的良種,逐漸形成先進的茶葉種植文明。
云南是世界茶樹的原產地,但不是茶葉種植文明的發(fā)祥地。云南的原住民利用茶樹雖然非常早,但都是當食物與藥物在簡單利用,非常原始落后,談不上有多少茶文化。中國茶文化的真正興起應該是在巴蜀大地。因為在古代,四川一直是整個西南地區(qū)文明程度最高的,擁有最先進的農耕文化,所以是當?shù)氐南让袷紫却笠?guī)模栽培茶樹與改良茶樹品種,不斷改進種植、加工與飲用方式,然后再將這種茶文化傳播到其他地方去。為什么在云南各個產茶的地方,甚至包括緬甸與老撾的部分產茶區(qū)都流傳著“孔明興茶”的傳說,這是因為三國時期,通過諸葛亮的七擒孟獲,大力治理南中,這對云南而言,是跟中原先進的農耕文明的一次劇烈碰撞與交匯,巴蜀大地的茶種與種茶、制茶技術也首次傳到了這個化外之邦,許多云南少數(shù)民族的先民感謝諸葛亮開發(fā)南中,帶來了巴蜀先進的茶文化的貢獻,因此把諸葛亮尊為“茶祖”,當成茶神來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