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混凝土裂縫的分類
1.1混凝土結構物的裂縫可分為微觀裂縫和宏觀裂縫。微觀裂縫是指那些肉眼看不見的裂縫。主要有三種:一是骨料與水泥石粘合面上的裂縫。稱為粘著裂縫;二是水泥石中自身的裂縫,稱為水泥石裂縫;三是骨料本身的裂縫,稱為骨料裂縫。微觀裂縫在混凝土結構中的分布是不規(guī)則、不貫通的。反之,肉眼看得見的裂縫稱為宏觀裂縫,這類裂縫的范圍一般不小于0.04mm。宏觀裂縫是微觀裂縫擴展而來的。
1.2按照裂縫深度h與結構厚度h的關系劃分:當h≤0.1h為表面裂縫;0.1h<h<0.4h為淺層裂縫;0.4h≤h<1.0h為縱深裂縫;h=h為貫穿裂縫。應當盡量避免縱深及貫穿性裂縫。如出現(xiàn)該種裂縫應采取化學灌漿處理來保證強變,即貫縫抗拉強度必須超過混凝土抗拉強度。
1.3按照出現(xiàn)的時間劃分:早期裂縫一般出現(xiàn)在一個月之內,中期裂縫約在6個月之內,其后1~2年或更長時間屬于后期裂縫。
2混凝土裂縫的限值
混凝土的裂縫雖然是不可避免的,其微觀裂縫更是混凝土本身的物理力學性質所決定的。但它的危害程度是可以控制的,危害程度的標準是根據使用條件所決定的。目前世界各國的規(guī)定不完全一致,但大致相同。如從結構耐久性、承載力及正常使用要求來看,最嚴格的允許裂縫寬度為0.1mm。近年來,許多國家已根據大量試驗與泵送混凝土的經驗將其放寬到0.2mm。當結構所處的環(huán)境正常,保護層厚度滿足設計要求,無侵蝕介質的條件下,鋼筋混凝土裂縫寬度可放寬至0.4mm;在濕氣及土中為0.3mm;在海水及干濕交替中為0.14mm。沿鋼筋的順筋裂縫有害程度較高,必須處理。
3混凝土裂縫產生的主要原因
混凝土結構的宏觀裂縫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種:一是由外荷載引起的,這是發(fā)生最為普遍的一種情況,即按常規(guī)計算的主要應力引起的;二是結構次應力引起的裂縫,這是由于結構的實際工作狀態(tài)與計算假設模型的差異引起的;三是變形應力引起的裂縫。這是由溫度、收縮、膨脹、不均勻沉降等因素引起結構變形,當變形受到約束時便產生應力,當此應力超過混凝土抗拉強度時就產生裂縫。
當混凝土結構物產生變形時,在結構的內部、結構與結構之間,都會受到相互影響、相互制約,這種現(xiàn)象稱為約束。當混凝土結構截面較厚時,其內部溫度和濕度分布不均勻,引起內部不同部位的變形相互約束,這樣的約束稱之為內約束;當一個結構物的變形受到其他結構的阻礙所受到的約束稱為外約束。外約束又可分為自由體、全約束和彈性約束。建筑工程中的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所承受的變形,主要是因溫差和收縮而產生的。
建筑工程中的大體積混凝土結構中,由于結構截面大,水泥用量多,水泥水化所釋放的水化熱會產生較大的溫度變化和收縮作用,由此形成的溫度收縮應力是導致鋼筋混凝土產生裂縫的主要原因。這種裂縫有表面裂縫和貫通裂縫兩種。表面裂縫是由于混凝土表面和內部的散熱條件不同,溫度外低內高,形成了溫度梯度,使混凝土內部產生壓應力,表面產生拉應力,表面的拉應力超過混凝土抗拉強度而引起的。貫通裂縫是由于大體積混凝土在強度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混凝土逐漸降溫,這個降溫差引起的變形加上混凝土失水引起的體積收縮變形,受到地基和其他結構邊界條件的約束時引起的拉應力,超過混凝土抗拉強度時所可能產生的貫通整個截面的裂縫。這兩種裂縫不同程度上都屬于有害裂縫。
高強度的混凝土早期收縮較大,這是由于高強混凝土中以30%~60%礦物細摻合料(如粉煤灰等)替代水泥,高效減水劑摻量為膠凝材料總量的1%~2%,水膠比為0.24~0.40,改善了混凝土的微觀結構,給高強混凝土帶來許多優(yōu)良特性,但其負面效應最突出的就是混凝土收縮裂縫幾率增多。高強混凝土的收縮,主要是干燥收縮、溫度收縮、塑性收縮、化學收縮和自收縮?;炷脸醅F(xiàn)裂紋的時間可以作為判斷裂紋原因的參考;塑性收縮裂紋大約在澆筑后幾小時到十幾小時出現(xiàn);溫度收縮裂紋大約在澆筑后2~10d出現(xiàn);自收縮主要發(fā)生在混凝土凝結硬化后的幾天到幾十天;干燥收縮裂紋出現(xiàn)在接近1年齡期內。
當混凝土發(fā)生收縮并受到外部或內部約束時,就會產生拉應力,并有可能引起開裂。對于高強混凝土雖然有較高的抗拉強度,可是彈性模量也高,在相同收縮變形下,會引起較高的拉應力,而由于高強混凝土的徐變能力低,應力松弛量小,所以抗裂性能較差。
4混凝土裂縫的處理
在修補裂縫前應全面考慮與之相關的各種影響因素,仔細研究產生裂縫的原因,裂縫是否已經穩(wěn)定;若仍處于發(fā)展過程,要估計該裂縫發(fā)展的最終狀態(tài)。調查的原則、普查、詳查方法主要有:裂縫的現(xiàn)狀調查(裂縫類型和寬度);有無病害(漏水、鋼筋銹蝕);產生裂縫的經過(發(fā)生時間和過程);設計書的檢查;施工記錄的檢查;根據混凝土鉆芯檢查構件的強度、厚度;荷載調查;中性化試驗;鋼筋調查(鋼筋位置、細筋數(shù)量及有無銹蝕);地基調查;混凝土分析;荷載試驗;振動試驗。
4.1表面處理法
包括表面修補和表面粘補法。表面修補法是一種簡單、常見的修補方法。它主要適用于穩(wěn)定和對結構承載能力沒有影響的表面裂縫以及深進裂縫的處理。通常的處理措施是在裂縫的表面涂抹水泥漿、環(huán)氧膠泥或在混凝土表面涂刷油漆、瀝青等防腐材料;在防護的同時為了防止混凝土受各種作用的影響繼續(xù)開裂,通常可以采用在裂縫的表面粘貼玻璃纖維布等措施。表面貼補(土工膜或其它防水片)法適用于大面積漏水(蜂窩麻面等或不易確定具體漏水位置、變形縫)的防滲堵漏。
4.2填充法
用修補材料直接填充裂縫,一般用來修補較寬的裂縫(>0.3mm),作業(yè)簡單,費用低。寬度小于0.3mm,深度較淺的裂縫、或是裂縫中有填充物,用灌漿法很難達到效果的裂縫、以及小規(guī)模裂縫的簡易處理可采取開v型槽,然后作填充處理。
4.3灌漿、嵌縫封堵法
灌漿法應用范圍廣,從細微裂縫到大裂縫均可適用,處理效果好。有兩種常用灌漿方法:一是在表面封閉后直接用壓力灌入水泥漿;二是混凝土局部修復后再灌漿,以提高其密實度。其主要適用于對結構整體性有影響或有防滲要求的混凝土裂縫的修補。它是利用壓力設備將膠結材料壓入混凝土的裂縫中,膠結材料硬化后與混凝土形成一個整體,從而起到封堵加固的目的。常用的膠結材料有水泥漿、環(huán)氧樹脂、甲基丙烯酸酯、聚氨酯等化學材料。
嵌縫法是裂縫封堵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它通常是沿裂縫鑿槽,在槽中嵌填塑性或剛性止水材料,以達到封閉裂縫的目的。常用的塑性材料有聚氨乙烯膠泥、塑料油膏、丁基橡膠等等;常用的剛性止水材料為聚合物水泥砂漿。
4.4結構補強法
因超荷載產生的裂縫、裂縫長時間不處理導致的混凝土耐久性降低、火災造成的裂縫等影響結構強度可采取結構補強法。結構加固中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加大混凝土結構的截面面積,在構件角部外包型鋼、采用預應力法加固、粘貼鋼板加固、增設支點加固以及噴射混凝土補強加固。
5混凝土裂縫處理效果的檢查
包括修補材料試驗、鉆芯取樣試驗、壓水試驗、壓氣試驗等。
6結束語
裂縫是混凝土結構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xiàn)象。它的出現(xiàn)不僅會降低建筑物的抗?jié)B能力,影響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會引起鋼筋的銹蝕,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材料的耐久性,影響建筑物的承載能力。因此要對混凝土裂縫進行認真研究、區(qū)別對待,采用合理的方法進行處理,并在施工中采取各種有效的防范措施來預防裂縫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保證工程建筑安全、穩(wěn)定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