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幼苗發(fā)病,植株生長衰弱,葉片變黃,以后少數葉片開始枯萎,最后遍及全株,此時根及莖基部已軟腐,植株枯死。大樹得病,地上部分萎蔫,病葉枯后脫落,枝條逐漸枯死,嚴重時全株枯死。在樹枝、干橫截面上可出現(xiàn)一整圈變色環(huán)。該病一般先從枝條基部的葉片變黃。夏末秋初,感病樹干或枝的皮孔腫脹破裂,其中產生分生孢子座及大量粉色粉末狀分生孢子,由枝、干傷口侵入。病斑一般呈梭形,黑褐色,下陷。發(fā)病初期病皮含水多,后期變干,病菌分生孢子座突破皮縫,出現(xiàn)成堆的粉色分生孢子堆。病株邊材可明顯看到病部變褐。
病? 原:病原為尖孢鐮刀菌的一個變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perniciosum),隸屬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瘤痤孢目、鐮刀菌屬真菌。
發(fā)病規(guī)律:合歡枯萎病為系統(tǒng)侵染病害,病原菌以菌絲體在病株上或隨病殘體在土壤里過冬。翌年春季,產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自寄主根部傷口直接侵入,也能從樹木枝、干的傷口侵入,進行危害。從根部侵入的病菌自根部導管向上蔓延至干部和枝條的導管,造成枝條枯萎。從枝、干傷口侵入的病菌,初期使樹皮呈水漬狀壞死,以后干枯下陷。發(fā)病嚴重時,造成黃葉、枯葉,根皮、樹皮腐爛,以致整株死亡。高溫、高濕有利于病原菌的增殖和侵染。暴雨、灌溉有利于病原菌的擴散。雖然高溫、高濕有利于病害的擴展,但缺水和干旱也將促進病害的發(fā)生。生長勢較弱的合歡樹,從出現(xiàn)癥狀到全株枯死,僅需5-7天。生長勢較好的樹發(fā)病,也表現(xiàn)出局部枝條枯死,速度比較緩慢。
防? 治:①減少侵染來源:及時清除病枝、病株,集中銷毀。并用20%石灰水消毒土壤。②加強栽培管理。定期松土,增加土壤通氣性,并要抓住春秋生長旺盛期給合歡施肥,以增加抗病能力。如遇無雨天氣,干旱應行灌溉。干旱對干枯病的發(fā)生有促進作用。死樹和頻死的樹應砍去并銷毀,以阻止病原菌擴散。③藥劑防治:患病輕的植株,開穴灌澆40%多菌靈膠懸劑500倍液,或50%托布津800倍液,每30天1次,連續(xù)3-4次。亦可用50%代森銨400倍液澆灌根部,用藥量為2-4kg/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