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行工夫茶的潮汕地區(qū)素來就是烏龍茶的地盤,曾幾何時什么龍井、碧螺春、祁紅、正山小種、蒙山黃芽、銀針白毫等等來路登堂入室,黑乎乎的普洱茶還刮起了一陣狂風,在紅爐細器上耍了一通,也讓我輩茶客開了眼界,豐富了味蕾樂了口福。
“茶葉做到老,名茶識不了。“這是茶商界的一句老話,意思是種類太多認識不過來。漢唐以來特別是經歷“興于唐而盛于宋“作為飲用的茶,制作方法也歷經改良和干預,從蒸青到團茶到餅茶到散茶的作法曾在不同時期流行過,也從此沉淀成傳統(tǒng)的工藝,適應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品種,因而生產出令人叫絕目不暇接的名茶妙品來。于是,茶界今天一般習慣依據(jù)加工制作方法的不同和品質上的差異,將這個家族又劃分為綠茶、紅茶、青茶、白茶、黃茶和黑茶六大類。這還真有點像我們世界大家庭對人種的劃分,用的都是顏色。
青紅皂白,這種劃分法應該是直觀而易記吧。綠茶以炒青型為主,具有“清湯綠葉“的品質特征,龍井、碧螺春、竹葉青、信陽毛尖等為其代表;紅茶,經過發(fā)酵之后形成紅葉紅湯而盛名,祁紅、寧紅、滇紅為最,市面上“金駿眉“很瘋狂哦;白茶,因為選用芽葉上的白茸毛多的品種制作而得名,可做代表有銀針白毫、壽眉、白牡丹等;黑茶,則因葉色油黑凝重而來,多制為緊壓茶,大家最熟悉的普洱茶就是。
這里要多說一點青茶,因為它是潮汕工夫茶的主要用料。青茶也就是烏龍茶,屬于半發(fā)酵茶,由于色澤青褐如鐵而著稱。青茶的典型之處是葉體中間呈綠色、邊緣顯紅色,素有“綠腹紅鑲邊“的雅稱。半發(fā)酵的青茶有綠茶的清香又有紅茶的醇厚,湯色清澈金黃,有天然花香,滋味濃醇鮮爽。用于工夫茶沖泡的閩北武夷大紅袍、閩南安溪鐵觀音、臺灣的崠頂烏龍以及我鄉(xiāng)的鳳凰單叢都是典型代表。我們還可以驕傲——“鳳凰單叢“在我國茶葉這個大家族中,不僅制法精湛、巧奪天工,而且在命名上也寓意深刻、耐人尋味,它系生長于高山上數(shù)百年的單株茶樹,有高銳天然花香和獨特山嵐韻味,在品飲間讓人領略到“暗香漸露“、“味中含韻,韻中含香“(邱瑞陶《潮州茶葉》),真真為茶葉佳品中的佳品。
呵呵,對茶客們來說,不論青紅皂白,在這個龐大的茶家族中穿行,追求的是一樣溫香的好茶。就如魯迅先生說的,“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