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茶法
在明朝時期區(qū)分商茶和官茶,榷禁征課曰商茶﹐貯邊易馬曰官茶。商茶行于江南﹐征收園戶茶課和商人引稅。其辦法及懲治私茶的法令與元朝略同。官茶行于陜西漢中和四川地區(qū)﹐設茶馬司以主其政。漢中茶葉﹐官征十分之一﹐其余全部官買﹔無主茶園﹐由軍士種植﹐官取十分之八。官府將茶運往秦州(今甘肅天水市)﹑河州(今甘肅臨夏市西北)﹑洮州(今甘肅臨潭縣)﹑西寧等地易馬。四川茶葉﹐官征十分之一外﹐須定官買課額﹐于永寧(今四川敘永)﹑雅安等地設茶局﹐立倉收儲官茶市馬。額外之茶始給引許商人販賣。明朝政府對西北﹑西南邊境的茶葉走私防范甚嚴﹐定期派遣官員巡查關隘﹐捕捉私茶。對私茶出境與關隘失察﹐處罰甚重。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駙馬都尉歐陽倫﹐由陜西販私茶至河州﹐就被賜死伏誅﹐茶貨沒官。到明世宗嘉靖(1522~1566)年間﹐才減私茶通蕃之罪﹐止于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