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品奇蘭,是在武夷山。當(dāng)時對奇蘭并沒有太多了解,只是因為喜歡蘭花,所以就點(diǎn)了奇蘭。朋友說這是武夷巖茶的臻品。
武夷山的奇蘭,干茶色澤烏潤褐綠,條索緊結(jié)勻整,除了有些許奇香,再也找不出一絲蘭花的影子。失望中,一股濃郁的香氣撲面而來,像蘭香,又似棕香,可蘭香不會如此濃艷,棕香也沒有這般豐富,但這種香氣是有穿透力的,足以讓人心旌蕩漾。再品茶,依然是香,香的霸氣,讓你不得不接受。有朋友說奇蘭是擋不住的誘惑,可我總覺得她是無法和品格高潔、氣韻優(yōu)雅的蘭花相提并論的。
圖為:茶湯
后來有朋友說她新開了一間茶室,請我去坐坐。沒想到一進(jìn)門就發(fā)現(xiàn)了一幅熟悉的墨寶:“初遇鋒芒似未藏,相知回味竟無常。任他八面終平淡,許我一心留異香。”那是我朋友的字,竟出現(xiàn)在這里,可見世界之小,機(jī)緣之巧。還沒等我細(xì)問,朋友就過來向我介紹說,這幅字是她專門請人為她的一款茶題寫的??伤恢勒埖木故俏遗笥?。看來這茶是和我有緣了,這么想著,已有茶藝師把茶送了過來。只見這茶外形緊結(jié)勻整,色澤翠綠油潤,這時候就有一縷奇香飄來,仿佛似曾相識,朋友說這是奇蘭。果真如此,只是它的香更加優(yōu)雅,沒有金面奇蘭這樣咄咄逼人。再品茶湯,清新柔和,一直香到喉頭,卻并不張揚(yáng),這才像我心目中的奇蘭呢。朋友告訴我,這叫白芽奇蘭,長在福建平和,是烏龍茶中的仙子。再品第二泡,這香便直沖腦門,頓時神清氣爽,再品下去,茶氣越來越足,好似有了仙氣,人也仿佛飄了起來,我知道,這是喝到境界了。怪不得清人李慈銘曾有“寧棄瑤池三分水,不舍奇蘭一縷香”的詩句,我想他寫的一定不是武夷山的金面奇蘭,而是這平和的白芽奇蘭。
白芽奇蘭的歷史悠久,傳說在明成化年間,開漳圣王陳元光第廿八代嫡孫陳元和游居平和崎嶺彭溪水井邊時,發(fā)現(xiàn)有一株茶樹,枝稠葉茂,其芽梢呈白綠色,葉片青翠欲滴,茶葉發(fā)出自然茶香,氣味似蘭,清沁心脾,遂采其芯葉精心炒焙。不想制出的茶葉清香濃郁,沖泡后香氣徐發(fā),飄散出蘭花的芬芳,抿上一口,滿口清香,片刻即感清甘醇爽,精神舒暢,筋骨輕松,一生從未嘗到這般好滋味,真是愉快到難以言傳。因芽梢呈白綠色,帶有蘭花香氣,故人們?nèi)∶麨榘籽科嫣m。
圖為:茶湯
據(jù)說,白芽奇蘭最早源于安溪的慢奇蘭,直到上個世紀(jì)七十年代,平和才從安溪引進(jìn)慢奇蘭茶苗,并大面積種植。于是才有了今天的平和茶王:白芽奇蘭。這次來安溪,我專門去師傅的老家松巖村,拜望了這些并不起眼的慢奇蘭,雖然都是有將近百年樹齡的老樅了,但是它們長得并不高,但葉色深綠,葉齒鈍密,葉質(zhì)厚軟。內(nèi)含物十分豐富,因此,別說七泡有余香了,十泡下來,品質(zhì)也不會變。而且慢奇蘭的生命力很強(qiáng),適應(yīng)性就更強(qiáng),每到一處,都會和那里的氣候、土壤、花香、果香融為一體,然后脫穎而出,成為當(dāng)?shù)氐拿琛?br>因此,慢奇蘭的子孫到處繁衍,譬如武夷山的火奇蘭、堯陽的金面奇蘭,平和的白芽奇蘭,還有竹葉奇蘭、青心奇蘭和黃奇蘭等等,每一種幾乎都成了當(dāng)?shù)氐拿?,盡管因為各地氣候、土質(zhì)、以及制茶方式的不同,它們的香氣、湯色和口味各有不同,但是那種插入心扉的奇香,確是一脈相承的。因此,品奇蘭,就為這一縷蘭香,也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