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一種解渴、提神、保健的大眾化飲料,是大宗消耗的日用商品,所以又是國稅大戶。茶在封建社會中后期以后,直到現在,在中國的國民經濟生活中,一直都是一個重要角色。唐代開始征收茶稅,還開辟了大批國營茶園,實行茶葉專賣,稱為“國榷”,朝廷還收取大量貢茶,作為儲備物資。歷唐、宋、元、明、清各代,茶稅僅次于鹽鐵之稅,成為國家財政收入的支柱之一。
在封建社會后期,茶葉又是重要的出口物資,與絲綢和陶瓷,成了中國出口的三大傳統產品,直到現在,仍然如此。
茶葉和封建政權的馬政有密切關系。唐代曾用茶葉換取西部和北部少數民族的戰(zhàn)馬數十萬匹。在新式火器出現以前,馬曾是重要的戰(zhàn)略物資,歷宋、元、明各代,都以茶葉換取邊族的戰(zhàn)馬。
進入17世紀,荷蘭和英國先后于其殖民地印尼和印度設立“東印度公司”,大量販運鴉片來中國,又大量販運中國的茶葉到歐洲,謀取暴利。隨著歐美飲茶之風盛行,中國茶葉的出口量大增,據統計,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輸出茶葉的數量達134萬公擔,值銀5220萬兩,占當時出口總值的60%。荷、英商人一面販運中國茶葉獲利,一面在其殖民地廣泛種茶,從18至19世紀,印度和印尼殖民政府曾多次派人來中國引種茶籽和茶苗,招募種茶與制茶技術人員,進行大規(guī)模生產,以爭奪世界茶葉市場。在1903年以前,中國茶葉出口仍執(zhí)世界牛耳,以后則江河日下。印度、印尼、錫蘭(今斯里蘭卡)、日本等國茶葉出口紛紛趕上,隨著清廷和民國政府的腐敗無能,我國茶葉的世界市場奄奄一息,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才逐漸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