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證出苗順利,苗木生長旺盛,播種后有以下幾項田間管理工作:
(l)覆蓋和遮蔭覆蓋可保蓄水分,減少灌溉量,同時也可防止水分蒸發(fā)而導致的鹽堿上升和土壤板結(jié),減少幼苗出土的阻力。一般可用塑料薄膜、稻草、桔稈、草簾、苔醉、泥炭等:其中,用塑料薄膜頂蓋的效果最好。用其頂蓋時,應使薄膜緊貼床面,并用土將周圍壓實;幼苗出土時要及時在幼苗頂部將薄膜劃口,大小以能使幼苗露出薄膜為準,同時要隨即用濕土壓實薄膜的出苗口,以防高溫時灼傷幼苗。在生長期內(nèi)追肥、松土、除草,需要打開薄膜時,要隨時壓實。
幼苗發(fā)芽一般需要黑暗的環(huán)境,故在選用覆蓋物時還要考慮覆蓋物的遮陰性能.以保證幼苗的順利發(fā)育與出土。
待幼苗大量出上時,要及時撤除覆蓋物,以防止彎曲苗、畸形苗。
(2)澆水為使種子發(fā)芽快,出苗早,在播種后要隨時注意土壤的商情,保持畦地濕潤。有覆蓋物的播種地可以不灌溉,如確需灌溉時次數(shù)要少。播種小粒種子,先灌底水后播種的播種地,可以不灌溉或減少灌溉次數(shù)。灌溉時要注意:土壤水分要適宜,在幼苗未出土前,盡量防止播種行的土壤板結(jié);灌溉要用細霧噴水,防止沖走覆土或沖倒幼苗。幼芽剛剛出土時不要用漫灌法澆水。在苗木長到一定大小時,可根據(jù)具體情況,在苗木不發(fā)生凋萎的情況下,盡量不澆水而通過松土而保持土壤水分,使其“蹲苗”,目的是培育壯苗。
(3)間苗又稱“疏苗”。間苗可改善環(huán)境,提高苗木質(zhì)量。間苗宜早不宜遲,具體時間根據(jù)樹種而定。一般來說,闊葉樹種第一次間苗時間為幼苗期的前期,當幼苗展開3一4個真葉,互相遮蔭時開始。第二次與第一次相隔10一20天。最后一次間苗叫定苗,定苗不宜過晚,否則會降低苗木生長量,一般在幼苗期的后期。針葉樹種幼苗適宜于較密集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間苗時間可比闊葉樹種晚些。在幼苗期,對過密的、生長快的樹種,如落葉松、杉木等開始間苗。定苗期在幼苗期的末期或速生初期進行。生長緩慢的針葉樹種可在速生期的中期定苗。但在高溫地區(qū)可在高溫期過后定苗。
間苗一般分2一3次進行,視幼苗密度、生長速度及有無病蟲害等情況而定。
第一次間苗對象為生長不正常受到機械損傷或病蟲害為害的幼苗。過密的也應及時間除,使苗間保持一定距離,留苗數(shù)第一次應比計劃產(chǎn)苗量多出50%一60%;第二次間苗比計劃產(chǎn)苗量多出20%一30%;最后定苗,留苗要均勻,且比計劃產(chǎn)苗量多5%一6%,以備損耗。
(4)中耕除草在每次澆水后,在土壤表皮發(fā)干時可進行中耕,以保持土壤水分,同時還可去除雜草。
(5)修枝和除芽當幼苗長到一定高度時,應及時除去位置不當或過密的芽或枝條,以保證苗木的順直,提高苗木質(zhì)量
(6}施肥為提高苗木質(zhì)量,苗期追肥是必不可少的。施肥時要注意施肥量、施肥比例、施肥時期和施肥技術(shù)等。影響施肥量的因素有氣候、土壤條件、樹種特性、苗木密度、苗木年齡等。
在降水量少的地區(qū),施肥應以氮、磷為主,鉀肥宜少用;在降水量大的南方地區(qū),氮、磷、鉀都要多些。
不同樹種對氮磷鉀的需要量不同,針闊葉樹苗木一般對氮的吸收量最多,鉀次之,磷最少。但針葉樹苗木對氮、磷都較敏感,尤其對磷更為敏感。有根瘤菌的樹種,如刺槐、沙棘等能從大氣中固氮,所以可適量減少氮的施用量,相應增加磷的用量。在幼苗期更需要磷,以利于根瘤菌的繁殖。
苗木密度大時,可適當加大施肥量;密度小則可適量減小施肥量。
大齡苗木和重量大的苗木需肥量多,在施肥時要適量增加。
氮磷鉀三元素的配比也是影響苗木長勢的重要因素。三者比例協(xié)調(diào),可促進苗木的旺盛生長,而當三元素比例失調(diào)時,苗木的生長會明顯受到抑制。
(7)幼苗移植幼苗移植一般用于幼苗生長快和要在幼苗期進行移栽的樹種,如按樹、泡桐等,以及種子很少的珍貴樹種。通過移植可擴大幼苗的營養(yǎng)面積,擴大生長空間,也可刺激幼苗多生側(cè)根和須根,從而提高大齡苗木移栽的成活率。
幼苗移植要掌握適宜的時期,闊葉樹種幼苗生出2一5個真葉時,移植成活率較高。移植應選在陰雨天進行,移植后要及時澆水,每天澆水1一2次,必要時還要遮蔭。
(8}切根又稱斷根,是把生長在圃地中的幼苗或苗木的根用利刀割斷,以刺激苗木多生側(cè)根和須根,達到根系發(fā)達,提高苗木質(zhì)量和成活率。一般適用于主根發(fā)達的樹種,如核桃、板栗、櫟樹等。切根時間一般在幼苗展開2片葉子時進行對一年生或一年生以上的苗木斷根在秋季比春季好。一般在苗木速生期的末期,此時有利于新根的發(fā)生與形成。切根深度一般為8一12厘米。一年生播種苗的切根深度為10一15厘米,具體要根據(jù)樹種及長勢而定。
(9)越冬與防凍苗木在冬季常因生理干早或溫度過低而死亡,所以幼苗越冬應具有相應的保護措施。一般有:埋土法、風障法及覆蓋越冬法等。
埋土法是北方地區(qū)較好的方法。埋苗時間不宜過早,在土壤解凍稍前開始埋,過早埋苗易導致苗木腐爛。埋土厚度約超過苗稍30一10厘米,一般壤土宜薄,3一6厘米即可,沙土宜厚。生長高的苗木可以臥倒用土埋住。
該法適用于多數(shù)針葉樹種和闊葉樹種的苗木,如紅松、云杉、側(cè)柏、油松、樟子松、核桃、板栗等。
在冬春季節(jié)風大的地區(qū),可利用防風障防止苗木的生理干旱。一般在秋冬季節(jié)用秫秸做風障,針葉樹苗每隔2一3排床做一道風障,風障方向與主風向垂直設立,梢頂向順風方向稍微傾斜或垂直均可。
在我國南方,苗木越冬時,可用暖棚,春季還有防霜凍的作用。在寒冷的北方地區(qū),可利用塑料膜或其他覆蓋物進行防寒。
(10)防治病蟲害苗木在生長的過程中,常常會受到病蟲的為害。防治病蟲害必須貫徹防重于治的原則。具體防治方法見病蟲害防治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