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茶蟲反映說,他在泡茶的時候,發(fā)現(xiàn)茶湯表面會浮著一層泡沫,前三泡尤為明顯,有時即使茶湯喝完了,泡沫還會附在杯壁上。
這讓他對這些茶葉的品質憂心忡忡,甚至懷疑可能是農(nóng)殘較高的表現(xiàn)。
茶葉起泡沫怎么回事?接下來,筆者就來了解下這個問題的相關內容。
確實在網(wǎng)絡上一直有“泡沫是農(nóng)殘較高”的說法,還有人建議喝茶時應該把茶湯上面一層的泡沫刮掉再喝。
實際上,這是對茶湯泡沫天大的誤解。至少在迄今為止還沒有研究表明,農(nóng)殘與茶中的泡沫有直接的連系。
對于茶湯中的泡沫,總的來說,業(yè)界已比較認可的原因有三:第一,茶中的茶皂素在起作用;第二,茶葉屬于多毫品種;第三,茶里的碎末兒、茶屑偏多。
茶葉成分中具有會引起氣泡性質的有茶皂素、蛋白質類、固體粉末、炭末等。其中茶皂素又叫做茶皂甙,這是一種可以讓茶起泡沫的物質。
它會隨著鮮葉的生長過程而累積增多,現(xiàn)在有廠專門將其提煉出來,用來制造乳化劑、洗潔劑、發(fā)泡劑等。
它是天然的表面活性劑,所以茶皂素而引起的泡沫對人體無害。
像茶皂素這樣的糖苷類物質在植物界廣泛存在,如:人參中的人參皂苷是抗氧化劑,大蒜、洋蔥中的烯丙基二硫化合物,具有提高人體免疫力,抗癌等功效。
茶皂素味苦而辛辣,難溶于冷水,ph值5.6--5.7之間呈微酸性,具有很強的起泡力,不受水質硬度的影響,所以一般泡沫豐富的茶滋味相對濃郁。
科學研究表明,茶皂素具有抗菌消炎,鎮(zhèn)痛等作用,所以不但對人體無害,反而有益。在古代,人們還將這茶沫視為一種精華。
魏晉時代的杜育有詩云:“沫成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
此外,多毫品種制成的茶葉沖泡時也很容易有泡沫。
多毫的茶葉品種,一般都是由茶芽制成,較為細嫩,茶葉本身茶多酚等內含物很高,在制茶過程的揉捻環(huán)節(jié)揉重了,致使這些內含物粘在茶葉表層,一沖水就出泡了。
多毫品種,如普洱茶,福鼎大白、福鼎大毫、金駿眉等,通常它們制成的成品茶表面布滿茸毛,從外觀即可鑒別。
另外一些較細碎的茶葉如紅碎茶,或者茶葉中含的碎末較多,沖泡時也會形成泡沫。大家常見的,在許多餐廳、咖啡廳都有的泡沫紅茶用的就是紅碎茶制成的茶包沖泡而成。
這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因為關乎大家的身體健康。但事實上,茶葉起泡和農(nóng)殘并無直接聯(lián)系。
起泡是因為前述物質溶于水后發(fā)生的物理現(xiàn)象。而就目前國家規(guī)定的可以使用的茶葉農(nóng)藥來說,基本上屬于脂溶性物質,并不溶于水。因此,茶葉泡沫和農(nóng)殘一點關系都沒有。
不同的品種之間,茶皂素的含量是有差異的。例如水仙和肉桂的茶皂素含量就存在差異。
不同外形條索之間,茶皂素的浸出程度也是存在差異的。因此,決定泡沫多少的關鍵因素多數(shù)在于茶樹品種自身差異以及成茶的外形。
單一品種來說,茶皂素是一種性狀十分穩(wěn)定的物質,在加工過程中的可能轉化途徑也就相對少,因此,泡沫多少也并不能直接決定茶葉品質的好壞。
茶皂素具有辛辣味,起泡多說明茶皂素含量更高,則主要更能體現(xiàn)茶湯的刺激感,在香氣方面并無突出表現(xiàn)。
干茶外形條索大的、粗松的泡沫較少、個頭較大
條索大的,一般比較粗松,揉捻程度應更輕,茶皂素的滲出量更少,碎末等也更少。
茶樹品種不同,起泡量不同
茶樹品種自身的茶皂素含量存在差異,例如上面提到的e肉桂會比水仙更能起泡。另外多毫的品種會比毫少的更容易起泡。
雖然,我們知道每種茶都可能會產(chǎn)生泡沫,但紅茶產(chǎn)生泡沫的可能性最大。
泡沫多少跟紅茶的制作工藝有關。如果制茶過程中,萎凋不足,茶中仍有大量水分就直接揉捻,并揉捻較長時間,那么這茶的第一泡就很容易產(chǎn)生大量的泡沫。
以上內容昆侖今天就介紹到這里,雖然泡茶時茶葉會起泡沫,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泡沫與茶葉的質量是沒有關系的,所以這一點我們要區(qū)分開來。
茶葉起泡沫是因為茶葉當中含有的茶皂素具有很強的氣泡能力。但對其色、香、味及品質都不會產(chǎn)生任何影響,所以也不能因此來辨別其質量的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