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中國歷史上的飲茶記錄很長,雖然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從什么年代開始,但是大致的時代還是可以考究的。有不少著作都有記錄可以考證,的確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其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播過去的。因此,比較被大眾認可的是: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chuàng),并傳播開的。
世界上很多地方的飲茶、種植茶葉習俗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取經(jīng)”于中國。但是也有相關(guān)資料表明,飲茶習慣的的發(fā)源地不只是中國,在世界上的其他某些地方或許也是飲茶習俗的發(fā)明地,比如印度、非洲等。
據(jù)悉,曾經(jīng)有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fā)現(xiàn)了野生的大茶樹,之后有人據(jù)此開始認定茶的發(fā)源地在印度。中國雖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但基本都集中在西南地區(qū),也有一部分在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qū)。茶樹是一種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日常生活休戚相關(guān)。
關(guān)于茶樹原產(chǎn)地的爭論,說法眾多,但多數(shù)人認為云南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chǎn)地?!端拇ㄍㄖ尽分性缬休d,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始于西漢,是蒙山茶。
追本溯源,茶樹具體始發(fā)于哪并不是重點,關(guān)鍵是茶葉本身蘊含的文化底蘊,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甚至世界的深遠影響。
就我國而言,中國人對茶的熟悉與喜愛,上至帝王將相,文人墨客,諸子百家,下至挑夫販夫,平民百姓,無不以茶為好。由此可見茶已深入人民各階層。少數(shù)民族同樣好茶,比如: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
茶以文化面貌出現(xiàn),基本是在兩晉北朝。若真論其更早的起源,可能就要追溯到漢代了。漢人王褒所寫《僮約》有正式文獻記載,最早喜好飲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國文學史上,提起漢賦,首推司馬相如與楊雄,他們二人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馬相如所作《凡將篇》、楊雄作的《方言》,分別從藥用與文學角度去談到茶。
茶文化的產(chǎn)生,離不開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兩晉北朝時,一些政治家提出“以茶養(yǎng)廉”,為改變奢侈之風。魏晉后,天下騷亂,文人無以匡世,漸興清淡之風,與飲酒不同,飲茶知禮儀,性淡雅,腦清醒,故備受世人推崇。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