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為茶之母,氣為茶之父”,水直接影響茶的品質。明代張大復曾說:“茶性必發(fā)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茶與水的關系由此可見。
天下佳泉
茶藝問道
茶圣口中第一泉—廬山康王谷谷簾泉
谷簾泉,位于江西九江廬山康王谷。茶圣陸羽當年游歷名山大川,品鑒天下名泉佳水時,將谷簾泉評為“天下第一泉”。
該泉自從被陸羽品評為“天下第一泉”之后,曾名盛一時,為嗜茶品泉者廣為推崇,如宋時蘇軾、陸游等都品鑒過谷簾之水,并留下了品泉詩章。蘇軾賦詩曰:“巖垂匹練千絲落,雷起雙龍萬物春。此水此茶俱第一,共成三絕景中人。”陸游到廬山汲取谷簾之水烹茶,在《試茶》詩中有“日鑄焙香懷舊癮,谷廉試水憶西游”之句,并在《入蜀記》中寫道:“谷簾水……真絕品也。甘腴清冷,具備眾美。非惠山所及。”北宋著名學者王禹偁也在《谷簾泉序》中寫道:“其味不敗,取茶煮之,浮云蔽雪之狀,與井泉絕殊。”
揚子江中第一泉—江蘇鎮(zhèn)江中泠泉
中泠泉又名中零泉、中濡水,在唐代以后的文獻中多稱為中泠水。古書記載,長江之水至江蘇丹徒縣金山一帶,分為三泠,有南泠、北泠、中泠,其中以中泠泉眼涌最多,便以中泠泉為其統(tǒng)稱。中泠泉位于江蘇省鎮(zhèn)江市金山寺以西約半公里的石彈山下,在陸羽品評排列的泉水榜中名列第七。但據(jù)唐代張又新《煎茶水記》載,品泉家劉伯芻對若干名泉佳水進行品鑒,把宜茶之水分為七等,列中泠泉為第一,故有“天下第一泉”之美譽。
近百年來,由于長江江道北移,南岸江灘不斷擴大,中泠泉到清朝末年已和陸地連成一片,泉眼完全露出地面。后人在泉眼四周砌成石欄方池,清代書法家王仁堪寫了“天下第一泉”五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刻在石欄上,從而使這里成了鎮(zhèn)江的一處名勝。
乾隆御賜第一泉—北京玉泉山玉泉
玉泉,位于北京頤和園以西的玉泉山南麓,因其“水清而碧,橙潔似玉”而得名,自清初即為宮廷帝后茗飲御用泉水。
玉泉被宮廷選為飲用水水源,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玉泉水潔如玉,含鹽量低,水溫適中,水味甘美,又距皇城不遠。另一原因是,該泉四季勢入鼎涌,涌水量穩(wěn)定,從不干涸。這是因為玉泉有良好的補給、徑流、排泄條件。玉泉的補給源主要是大氣降水和永定河水。玉泉徑流路程不長,且所經(jīng)之處無含鹽量較多的地層,故涌水量大,水潔而味美。
清乾隆皇帝是一位嗜茶者,更是一位品泉名家。在古代帝王之中,實地品鑒天下名泉的可能非他莫屬了。他在多次品鑒名泉佳水之后將天下名泉列為七品,而玉泉則為第一。其《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記》云:則凡出于山下,而又冽者,誠無過京師之玉泉,故定為天下第一泉。
大明湖畔第一泉—濟南趵突泉
趵突泉,一名瀑流,又名欖泉,最早見于《春秋》,宋代始稱趵突泉。位于山東濟南市西門橋南趵突泉公園內(nèi)。趵突泉為濟南七十二泉之冠,也是我國北方最負盛名的大泉之一。北宋文學獎曾鞏在《齊州二堂記》一文中,正式將其名為趵突泉。它是趵突泉中的主泉,水自地下巖溶洞的裂縫中涌出,三窟并發(fā)晝夜噴涌,狀如白雪三堆,冬夏如一,蔚為奇觀。由于池水澄碧,清醇甘冽,烹茶最為相宜。趵突泉得名“天下第一泉”,相傳是乾隆皇帝游趵突泉時賜封的。此外,還有不少文人學士都給予其“第一泉的美譽》。蒲松齡在《趵突泉賦》中寫道:“……海內(nèi)之名泉第一,齊門之勝地無雙……”。
無錫惠山泉——天下第二泉
惠山寺,在江蘇無錫市西郊惠山山麓錫惠公園內(nèi)。無錫惠山以其名泉佳水著稱于天下,最負盛名的是“天下第二泉”、二泉分為上、中、下三池,其中上池為泉源所在,水質最好。宋高宗趙構南渡,曾于此飲過二泉水,后筑二泉亭,亭中有元朝大書法家趙孟頫題書“天下第二泉”的石碑。
在二泉池開鑿之前或開鑿期間,陸羽正在太湖之濱的長興(今浙江長興縣)顧渚山、義興(今江蘇宜興市)唐貢山等地茶區(qū)進行訪茶品泉活動,并多次赴無錫,對惠山進行考察,曾著有《惠山寺記》。惠山泉也因茶圣陸羽曾親品其味,故一名陸子泉。唐代張又新亦曾來惠山品評二泉之水。在此前唐代品泉家劉伯芻,亦曾將惠山泉評為“天下第二泉”。唐武宗會昌年間,宰相李德裕住在京城長安,喜歡二泉水,竟然責令地方官員派人用驛遞方法,把三千里外的無錫泉水運去享用。唐代詩人皮日休有詩諷喻道:丞相常思煮茗時,郡候催發(fā)只嫌遲;吳國去國三千里,莫笑楊妃愛荔枝。宋徽宗時亦將二泉列為貢品,按時按量送往東京汴粱。清代康熙,乾隆皇帝都曾登臨惠山,品嘗二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