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剪刀漢,肥腿,上猴等。
【目科】直翅目,蟋蟀科。
【學名】 brachytrupes portentosus
【分布】湖北、廣東、廣西、福建、云南、貴州、江西等地。
【危害對象】大蟋蟀是一種雜食性害蟲,能危害多種花木和花灌木。
【危害征狀】此蟲在土下主要危害各類植物的根部,在地面食害小苗,切斷嫩莖頂;造成缺株或分枝不正常。
【形態(tài)特征】
(1)成蟲:體粗壯;雌蟲體長35~38毫米,前翅長30毫米;雄蟲體長35~42毫米,翅長38毫米,赤褐色。頭部半圓形,有光澤;頭部較前胸寬,復眼問具有“y”形縱溝;觸角絲狀,與體等長或稍長,單眼三個,并在一個水平線上,中眼橫半月形。前胸背板黑褐色,前部粗大,后部稍細。背上密布劃點;后足腿節(jié)強大,脛節(jié)粗,具兩列4~5個刺狀突起;雌蟲產(chǎn)卵器管狀,短于尾須;末端有2個長刺如雙叉。
(2)卵:近圓筒形,兩端鈍圓,稍有彎曲,長4.5毫米左淺黃色,表面光滑。
(3)若蟲:外形與成蟲相似,唯體較小,色較淺,體色隨蟲齡增大而加深。若蟲七齡,翅芽出現(xiàn)于二齡以后,若蟲的體長與翅芽的發(fā)育,隨齡期的增大而增長。
【發(fā)生規(guī)律】大蟋蟀一年發(fā)生l代;以若蟲在土中越冬;廣東和福建南部越冬蟲于3月份開始大量活動;3~5月出土危害幼苗;6月中、下旬成蟲出現(xiàn),羽化后的雄成蟲夜間在洞口展翅磨擦而嗚,雌蟲即隨聲而至,進行交尾活動,至交尾時期,雄蟲遷人雌蟲的洞穴內(nèi)同居。卵產(chǎn)于雌成蟲扁室的洞穴底部,20~50粒一堆。每雌可產(chǎn)卵500粒以上;初孵若蟲數(shù)十頭一起。在母穴中,以母蟲準備好的食料為食,稍大后即分散自行覓食,并潛居土塊下、縫隙中,隨后即分別營穴獨居,通常一洞一蟲。大蟋蟀一般在傍晚爬到洞口。天黑時,用前足和頭部,將堆積在洞口的松士推開,出洞到附近尋找食料;除了就地取食外,還帶回一些食料存放在洞中作儲備。該蟲性喜干燥,多發(fā)生于砂壤土或砂土、植被疏松或裸露、陽光充足的地方;潮濕壤土或粘土很少發(fā)生;晴天悶熱無風或久雨初晴的溫暖夜晚,出穴最多;陰雨涼快的夜晚則甚少出穴;大蟋蟀若蟲歷期7~9個月.經(jīng)7次脫皮變?yōu)槌上x,成蟲10月份后陸續(xù)死亡。
【防治方法】
(1)藥劑防治:用90%晶體敵百蟲125克混米糠或麥糠5千克,加入少量水搓成團,于悶熱的傍晚,在受害田間,每隔一段距離放置一團;或者在除草后,用菜葉按10%的量加入敵百蟲拌勻后撒在田內(nèi)。
(2)人工防治:在雨水多的季節(jié),用鋤頭挖開洞口,常易找到蟲體而殺死蟲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