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道與日本茶道比較:品飲觀念的差別
日本茶道形成之始,便和佛教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
至今仍收藏在日本京都大德寺、由宋代中國高僧佛果勒禪師書寫的“茶禪一味”的條幅,頗能代表日本茶道的精神追求。
十五世紀(jì)奈良僧人珠光首創(chuàng)茶道,初名“茶之湯”,這與中國禪寺的“茶湯會”可謂一脈相承。其后,珠光的第三代弟子千利休(1521—1591)又創(chuàng)立了“陀茶道”。他根據(jù)《法華經(jīng).信解品》“猶外門外,止宿草庵”的啟示,提出了“茶道的真諦在于草庵”的主張,并在禪院主房外搭建庵式的小茶室,這一形式遂流傳至今。
千利休生活在一個群雄爭霸、戰(zhàn)亂不休的時代,他希望通過茶道營造一種和平、禮敬、清醒、寂靜的環(huán)境,使人們隨時反省、自律,以期消彌紛爭。這種禪宗式的苦修,需要的是苦寂,惟有苦寂方能求得精神的解脫,因而非但詩詞、音樂、花鳥等,連多余的言語都與這一宗旨不相適宜。而相應(yīng)的禮儀卻十分刻板繁復(fù)。
體驗茶道的人進入茶室時,推門、跪坐、寒暄有一定的禮節(jié);主人煎水、沖茶、獻茶有一定規(guī)范;其它如擦碗、接物、品茶、說話等也有細致的程序和規(guī)矩??梢赃@樣說,日本茶道講究的是內(nèi)在的精神修養(yǎng),追求的是極度專注、寧靜、肅穆的氣氛和情緒,使人進入一種類似“禪定”的奇特境界。因此,有人把它稱為“美學(xué)宗教”。
工夫茶卻是一種雅俗共賞的大眾化的品飲藝術(shù)。飲工夫茶,是生理衛(wèi)生的需要,它“喝”茶,但又不以解渴為唯一的目的,而是藝術(shù)化的品飲;它也包涵理趣,但更多的是生活情趣;它講究烹茶的技藝、程序,但又不是為形式而形式,面是通過形式去更加充分地發(fā)揮茶的物質(zhì)功能和品茶過程中的精神功能,從而使人得到感性和理性的愉悅和享受。
日本茶道有“和、敬、清、寂”四規(guī);工夫茶道則是“和、敬、精、樂”而且它不應(yīng)稱為“四規(guī)”,面應(yīng)稱為“四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