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六朝所飲何茶?如何飲茶?古籍雖有零星記錄也是語焉不詳。
《僮約》稱“烹茶盡具”,《桐君錄》記:“巴東別有真香茗,煎飲令人不眠”。晉郭璞《爾雅》注說:“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
煎茶,當(dāng)如煎藥,入水煮熬。煮茶,或入冷水煮熬,或入冷水煮至沸騰,或入開水煮至百沸。烹茶則是煮茶、煎茶之統(tǒng)稱,三者義近往拄混用。
唐皮日休《茶中雜詠》序說:“自周以降及于國朝茶事,竟陵子陸季疵言之詳矣。然季疵以前稱茗飲者,必渾以烹之,與夫瀹蔬而啜者無異也。”茗粥即是用茶樹生葉煮成羹湯。
漢魏六朝飲茶法,誠如皮日休所言,“渾而烹之”,煮成濃厚羹湯而飲。那時還沒有專門之煮茶、飲茶器具,往往是在鼎、釜中煮茶,用食碗飲茶。西晉左思《嬌女詩》中有“止為茶[上艸下舛]劇,吹噓對鼎[钅歷]。”鼎[钅歷]則是一種三足兩耳食器。
東晉杜育作《[上艸下舛]賦》,其中寫道:“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澤陶簡,出自東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劉。惟茲初成,沫沉華浮。煥如積雪,曄茗春藪。”涉及擇水(挹彼清流)、選器(器澤陶簡,出自東隅)、酌茶(酌之以匏)。茶煮好之時,茶沫沉下,湯華浮上,亮如冬日積雪,鮮似春日百花。
既“酌之以匏”,以匏瓢舀茶湯,當(dāng)在鼎、釜中煮茶。用匏瓢舀到“出自東隅”(今浙江一帶)之甌或碗中飲用。
總之,漢魏六朝時期飲茶是煮茶法,以茶入鼎、釜而煮,盛到碗內(nèi)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