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碧巖錄》在日本的廣泛傳播,開啟了日本茶道先驅(qū)者的心智,推動了日本茶道問世的進程,滲透于日本茶道的內(nèi)容與形式,對禪文化在日本的普及發(fā)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關鍵詞:碧巖錄;日本;茶道;文化;影響。
被譽為禪宗"宗門第一書"的《碧巖錄》,是以湖南省石門縣夾山之別稱"碧巖"冠名的佛學法寶,其書于宋元之際流播海外,影響甚巨,不僅作用于伽藍叢林,還作用于其它與禪相關的文化領域--日本茶道,即是最為典范的例證。
一、《碧巖錄》推動了日本茶道問世的進程
日本茶道是大和民族的文化瑰寶,古代日本沒有原生茶,也沒有本土禪。古日本茶道圣典《南方錄》中有言,"茶道是從禪道中出來的。"這無疑是句大實話。研究日本茶道,必先解讀日本禪的文本。禪風東渡并風靡扶桑,是孕育茶道的土壤。宗門法寶《碧巖錄》的廣泛傳播,則對禪文化在島國的普及發(fā)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碧巖錄》全稱《佛果園悟禪師碧巖錄》,公元1111年,中國禪臨濟宗楊岐派園悟克勤禪師應親佛丞相張商英居士之請,住持夾山。其間,在碧巖丈室對云門宗雪竇禪師選輯的《頌古百則》進行了長達7年的講解、剖析,之后,其弟子匯編成書,共計10卷12萬字。此書具有兩大特點:一是內(nèi)容豐富,涵蓋面廣,它以雪竇禪師的《頌古百則》為底本,加之園悟克勤禪師的闡釋評唱時將自己的學問見識、思想觀點、人品智慧融人其中,可謂是集禪學、哲學、文學、史學、美學、倫理學、道德學之大成:二是形式活潑,開導啟發(fā)性強。每則之前,先加"重示"(綱要提示),列舉公案,介紹公案提出者的簡歷并著語評論,再對其中警句重點"評唱",還自作頌語,最后又加以評唱,融詩、偈、頌、評于一爐,一唱三嘆,深入淺出,簡繁得當,易為人們所接受。
據(jù)日本佛教史記載:日本禪宗是由曾兩度來大宋留學的榮西禪師創(chuàng)立的,此后百余年間,迅猛壯大,成為日本佛教的主流。尤其是《碧巖錄》的傳播,推動了日本禪宗的興起。鐮倉幕府時期,島國禪宗共發(fā)展為24派,其中21派為臨濟宗,而這21派中除日本臨濟宗開山祖榮西屬黃龍派外,余下20派均系經(jīng)園悟克勤禪師傳承開來的楊岐派。須知榮西不僅是日本禪宗的開山祖師,而且還是將中國茶種引入日本的第一人,并著有日本茶文化的發(fā)軔之作--《吃茶養(yǎng)身記》。照理來說,其派占有天時、地利、人和理應領導禪宗新潮流,殊不知卻讓后來的楊岐派占了上風。這種后來居上的結果決非偶然,而是《碧巖錄》傳播影響的使然。因為楊岐派繼承了臨濟宗的基本思想,綜合了臨濟、云門兩家的禪風,同時用靈活的手段接引學人,從而使楊岐派在激烈的派系競爭中取得優(yōu)勢。因緣際會,《碧巖錄》恰恰具備了楊岐派的上述特點,故能廣為流傳并使熱衷于其學術思想的宗派一支獨秀。在日本禪宗史上,呈現(xiàn)著完整的發(fā)脈于園悟克勤禪師的法嗣譜系:園悟克勤--虎丘紹隆——應庵曇華——密庵咸杰——松源崇岳——運庵普巖——虛堂智愚——南浦紹明——宗峰妙超——徹翁義亨——言外宗忠——華叟宗曇——一休宗純。一休宗純,即日本家喻戶曉的"聰明的一休哥"。而他的高徒村田珠光,正是日本茶道的開山鼻祖。
《碧巖錄》對日本禪文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其作用力也必然作用于日本茶道。日本的禪僧,打從形成宗派之初,就具備了禪文化布道者與茶文化傳播者的雙重身份。日本寺院的飲茶之風,是自唐朝引進茶飲以來就一直沿襲的。禪僧既是茶葉的種植者、推廣者,也是茶飲品味者,茶藝研究者,茶文化的傳播者。茶道草創(chuàng)之先前及在茶飲僅囿于貴族尚未走進民間之際,他們便是最大的飲茶群體。加之飲茶參禪的親和關系,更使茶與禪興衰同步,榮辱與共。從某種意義上說,青燈、黃卷、綠茶組成了當時日本禪僧生活的"三原色"。禪文化繁盛必然帶來茶文化的繁盛。可見,沒有《碧巖錄》的風靡全島,便沒有日本禪宗的風流時代,也就沒有香飄今天的茶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