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紫砂壺的誕生,出身民間,天生合道,以方便、實用、精巧、溫潤的特點,促使茶文化迅即走向社會。文人一經(jīng)觸手,便一見如故,惺惺相惜,愛不釋手。他們用飽讀經(jīng)書的眼光挑剔著,用習慣筆墨的雙手輕輕把握著,品茶賞壺,心中悠然。古代名士所鐘情的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均在這一壺茶中,在茶香中回味經(jīng)書的意旨,感覺天地方圓的哲學經(jīng)典。
以茶為媒,心境趨于寧靜淡雅、天人合一的境界,大自然的樸實、純摯置身于其中。一句“吃茶去”,被奉為千年禪林法語,讓人們拋卻煩惱,忘懷得失,擺脫世俗,去做一個“精行儉德之人”。 執(zhí)一把心儀的紫砂壺,品啜的不僅是香茗,體味道的“真我”,禪的“瞬刻永恒”,此時的茶已經(jīng)升華為一種精神。文人愛壺與茶有關,這來源于“天地人和”的中國哲學。在似乎不太滿足中,是紫砂壺的溫潤典雅、古樸溫厚和樸拙自然,使人頓感意思豁然。一把小小的紫砂壺,可以在砂粒隱現(xiàn)的壺坯上,題詩作畫,篆刻壺銘,抒發(fā)人生感懷,寄托山水情懷,既有宣紙之上的灑脫,又有金石之上的蒼古。 由于鐘愛,以致動手參與設計和聯(lián)袂創(chuàng)作,使紫砂壺在閑散優(yōu)雅中默默提升著品位,漸漸地進入藝術品的行列。原本粗拙憨厚的紫砂壺搖身一變,登堂入室,文通氣貫,風流韻暢,“方川子,玉川子,君子之交淡如此”,君子愛壺,茶潤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