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sāo sī】
將蠶繭抽出蠶絲的工藝概稱繅絲。原始的繅絲方法,是將蠶繭浸在熱盆湯中,用手抽絲,卷繞于絲筐上。盆、筐就是原始的繅絲器具。
長期來,繅絲工具改進緩慢,直至清末,上海地區(qū)的繅絲,采用改進后的浙江七里繅絲車,仍無加捻裝置,因此,成絲粗細不勻、斷頭多(不接頭),與近代機織大生產(chǎn)的要求不相適應。由來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上海首建以蒸汽為動力的近代繅絲廠怡和洋行紡絲局。19世紀80年代,華商黃佐卿在上海創(chuàng)辦公和永機械繅絲廠。此后,機器繅出的絲(俗稱廠絲,質(zhì)量較土法繅絲為優(yōu))逐步取代農(nóng)村的土法繅出的絲(俗稱土絲)。當時,繅絲廠以繅制為中心工序,對各產(chǎn)地的蠶繭進行試樣和工藝設計,經(jīng)過混繭(把不同的干繭照工藝設計按比例混合起來)、剝繭(剝?nèi)ッO表面松軟的繭衣層,使成為光繭)、選繭(照工藝要求,在準備上車蠶繭中,按繭型大小、蠶繭色澤、繭層厚薄等進行選別,同時剔除各類下腳繭)、煮繭(將繭用水加熱或添加助劑等,使適度膨化溶解絲膠)、繅絲、復搖(將繅制的小?絲送到復搖車上加工復搖、烘干,成為大絲)、再經(jīng)過編絲(將大絲片統(tǒng)一編理)、扎絞、秤絲、配光(在燈光下配色)、打包、成件,并通過生絲檢驗,照標準按質(zhì)分等。
早期上海各繅絲廠所用繅絲設備購自法國(兩緒共捻式)和意大利(4至6緒單捻直繅式),以蒸汽為動力,并為煮繭和繅絲烘燥提供熱源。繅絲車擋車1部/人,每兩部繅絲車另配打盆(索緒,從溶解后的蠶繭引出絲緒)工1人。20世紀30年代初,環(huán)球鐵工廠試制成功國內(nèi)最早的立式繅絲車。民國26年(1937年)后,上海新建的廠及老廠怡和絲廠等均采用新型循環(huán)式煮繭機、剝繭機、立繅繅絲機和黑板機,這些廠的產(chǎn)質(zhì)量與經(jīng)濟效益均優(yōu)于其他廠。當時,由留日回國人員專行設計制造雙宮繅絲車獲得成功,該車可繅原被絲廠挑剔,不能繅絲的雙宮繭(一繭兩蛹)。1951年,第一紡織機械廠仿造國內(nèi)第一臺d-101自動繅絲機(自動添緒)獲得成功,生產(chǎn)效率比立繅車提高1.5倍,每組(400緒)只要6~8人管理,而其他等量的立繅車卻需20人管理。50年代,大利絲廠與中科院上海生物研究所共同研究,用磷酸二氫鈉溶解絲膠,其溫度可比原來使用高溫湯溶解降低近50%,即由210℃降為120℃,不僅節(jié)約能源,且可保護蠶繭外層,均勻溶解中、內(nèi)層,提高舒解效力。該廠又革新推廣選、剝繭聯(lián)合機,以機械化半自動化代替原來的手工選繭、剝繭衣,減輕工人勞動強度,產(chǎn)量提高6倍。
新中國成立后,上??壗z廠生產(chǎn)的羅濱漢牌白廠絲,每件60公斤,基本供應上海各絲織廠應用。1956年起,按外貿(mào)部商品檢驗局1955年國際生絲分級標準檢驗出廠。
70年代中期,為了使繅出的絲能直接絡成筒子供應絲織廠,上??壗z廠(原大利絲廠)和上海市紡織科學研究院試制成18錠筒子繅絲機草機,于1977年3月9日通過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