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觀察熟茶的葉底時,有一種現(xiàn)象是比較常見的,那就是熟茶的葉底烏黑或黑褐的多是比較粗老的葉片,而褐紅或者偏紅的大多是嫩度和級別較高的茶葉,最極端的例子就是梗和芽頭,梗最容易碳化,而芽頭發(fā)酵最慢,往往色澤金黃,所謂的芽頭撒面,滿披金毫!
那么形成這個現(xiàn)象到底是為什么呢?其實是因為,影響發(fā)酵快慢最重要的原因是內含物成分和種類的多寡!
從梗到芽頭,嫩度是逐漸提高的,內含物也越來越豐富,種類越來越多.?;旧鲜且岳w維素、半纖維素和一些芳香物為主,芽頭基本內含物都有,茶多酚、氨基酸、色素、果膠、糖類、咖啡堿等等,在豐富性和多樣性上占據鰲頭,這些內含物也是發(fā)酵底物,是構成發(fā)酵的物質基礎。
在渥堆發(fā)酵中,在高溫高濕的環(huán)境中,微生物產生各種酶類,催化內含物轉化,梗由于以纖維素、半纖維素為主,比較單一,微生物主要是木霉屬、青霉屬真菌、細菌產生的纖維素酶、半纖維素酶、果膠酶等等軟化和水解粗纖維,使其形成小分子糖,增加了茶湯的甜醇度,轉化完這些,梗的發(fā)酵便完畢了,再發(fā)酵那就只能是內含物的無端消耗,甚至碳化黑褐了。
而芽頭,內含物豐富,種類又多,參與反應的酶類多,不僅包括上述的纖維素酶、半纖維素酶、果膠酶等等,還有多酚氧化酶、過氧化氫酶、糖化酶、蛋白酶、單寧酶等等,他們分別對不同的內含物起作用,或者側重起作用。多酚氧化酶催化茶多酚、蛋白酶對應蛋白質,糖化酶催化糖類,但同時它們也會互相起作用,比如過氧化氫酶也會對茶多酚起作用,這些酶類由不同的微生物產生,比如多酚氧化酶主要由黑曲霉產生,單寧酶主要由黑曲霉和米曲霉產生。而渥堆發(fā)酵的不同階段產生的優(yōu)勢菌種的種類、多寡是不同的,第一二次翻黑曲霉占主導,中間酵母屬占主導,這導致了不同階段各類酶的活性和催化能力的不同,只有內含物對應的酶活躍或者量足夠才可以完成轉化。于是芽頭的轉化就成了如此這番:這次轉化一點,下次再轉化一點,最后收個尾;現(xiàn)在這個內含物反應,下次那個,最后另外一個,于是時間越拖越長,甚至堆子發(fā)酵過度芽頭都會完好無損。
其他茶葉,比如黃片、老葉、中壯葉、嫩葉的內含物多寡和種類介于二者之間,可自行腦補它們的發(fā)酵過程,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