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壺之前也得喝茶,有壺之后茶喝得更精致,茶是主,壺是從,有壺沒壺茶都得喝。只不過,壺突然就發(fā)達了,揚名立萬,頗有另立山頭分家另過的意思。但這是不可能的,失去了“茶”的限定,壺成了莫明其妙的一種東西、擺設(shè),脫離了茶,壺?zé)o所適從。茶壺的功能是用來泡茶的當(dāng)勿用置疑。但具體到了個人,玩壺的方式又不同了。
你,屬于哪類玩壺人呢?
1.買壺就是為了喝茶
“我買壺就是為了喝茶,什么名不名的升不升值的都是浮云,只要料好就行。”
首先,我認為持這種觀點的的朋友只能說是準紫砂愛好者,或者可能是博玩家即什么都玩,什么都不精通。壺只是他們偶爾泡茶的工具,卻還總是象個專家似的品頭論足。豈不知,只要是藝術(shù)品門類的東西,那個水都很深呀。沒有經(jīng)過專心的學(xué)習(xí),??闯0淹?,常買壺讀壺,怎能懂得壺的奧秘所在。所謂只要砂好就行,這句話豈不是空話,砂料是壺中最奧妙的最難懂的。半專家型的是壺商的最愛,為什么呢?
壺商最怕兩種人:第一種什么都不懂。這樣該消費者通常不會花太多的錢買壺,利潤受影響;第二種什么都懂。 沒法忽悠呀。
2.買壺只買大師的
“我買壺只買大師的,名人的。”
這類人好讓人羨慕呀,錢不是問題,問題是買就買頂級的,便宜的沒意思。他們也是準紫砂愛好者。這類富人通常特征為,進場快,出手快,離場也快。
有錢人大多的消費概念都是這樣,占有欲比較強,誰的不好得到就要誰的。這兩年紫砂拍賣會不就是這種情況嗎?豈不知,大師分三六九等,同一大師的作品也分三六九等,價格卻是差之千里。
買章不買壺,為了一個名款印章花冤枉錢,也不在少數(shù)吧。這些人為品味、身份、投資而來,給紫砂界即帶來興旺又留下了隱患。不過,是要感謝他們的,沒有經(jīng)濟上的繁榮,哪能出現(xiàn)那么多的精品呢?哪有那么多優(yōu)質(zhì)的存箱底的紫砂泥重出江湖呢?
3.喜歡的我就買
我喜歡的我就買。
這種人是自信的,熱愛生活的,感性的,可愛的,但問題也是最大的。為什么呢?因為沒標準。好壞沒標準,價格沒標準,被忽悠的概率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