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流行于中國閩南臺灣及廣東潮汕一帶,是一種歷史悠久、極為講究的品茶藝術(shù),也是一種莊重的待客禮儀。漳州地區(qū),幾乎每家每戶都備有茶具。凡有來賓,沒飲料可以,沒茶可不行。
傳統(tǒng)工夫茶有整套與古色古香的茶具,人稱“茶房四寶”:一是玉書,一只赭褐色的表陶燒水壺,溶水200毫升左右;二是潮汕風(fēng)爐,用以生火燒水;三是孟臣罐,一種小型精致的宜興紫砂壺,相傳出于紫砂名匠惠孟臣之后,容水50毫升左右;四是若琛瓶,一種白瓷茶杯,半個乒乓球大小。四寶具備,方可泡茶。
所用茶以烏龍茶為主(閩臺),也有用工夫紅茶的(潮汕)。烏龍茶品種很多,鐵觀音是烏龍茶中的女王,既香又醇,回味綿長;黃旦清香有余,底蘊不足;本山香不及黃旦,卻也甘醇;其他如毛蟹、奇蘭等等,雖各有妙處,遠不及鐵觀音醇香甘厚。用水以山泉為上,井水與江水也不錯,自來水沖泡的,人說不是工夫茶。
泡茶的程序是非常講究的。開水即燒即用;茶具里里外外都用開水燙過;茶壺里放進茶葉,注水講究“高沖”,使茶葉在沸水翻動;冬天用茶壺泡茶,蓋上壺蓋之后還得用沸水“淋壺”,以發(fā)茶性;頭道茶水不喝,用以再燙茶杯;斟茶講究“低斟”,四個茶杯成方形靠在一起,提起茶壺分別往幾個茶杯注入一點,再往回注入,來回幾次——這是為了每一杯茶濃淡一致。
茶水一斟入杯里,就得乘熱品嘗。端起茶杯,先嗅其香,后嘗其味,邊啜邊嗅,邊嗅邊啜。品其味,茶香隱隱,齒頰留香,喉底回甘;嗅其香,神清氣爽,心曠神怡。
斟第二遍茶時,仍要先用開水燙杯。接下去沖第三遍、第四遍……泡飲程序基本一樣,只是泡茶的時間逐道加長些。好的烏龍茶如鐵觀音,沖泡七八遍仍有余香。
這就是工夫茶,這就是品茶。倒水斟茶,有節(jié)奏;聞香品味,有韻律。貌似煩瑣,美在其中。懂茶的人,不煩不躁。就算煩躁的人,飲一杯也心平氣和。那香,那韻,那味,沒有酒的濃烈,也能醉人。
工夫茶的茶具和品味方式在變化。變化最小的是茶杯,依然是半個乒乓球;茶壺也有選用瓷質(zhì)的,也有用小蓋鐘做茶壺的;水壺改為金屬水壺,爐子改為微型電磁爐;有的人家還備有茶海、聞香杯、夾具。
茶泡開后先把茶水斟入茶海,自然濃淡一致。聞香杯口徑比茶杯稍小,卻要高的多,用于聞香。把茶海里的茶水斟到聞香杯里,把茶杯倒覆于聞香杯上,雙手拇指按住茶杯底部,食指中指無名指穩(wěn)住聞香杯,提起倒轉(zhuǎn)180度,茶就倒在茶杯里了;放下茶杯,用兩個指頭提起聞香杯,放到鼻子跟前,當你把聞香杯翻轉(zhuǎn)后,小指自然上翹,帶幾許儒雅;如果是女性,便多了幾分嫵媚。用拇指和食指端著聞香杯傾斜聞香,你的手,自然成為蘭花手,一點也不做作。
品茶,不僅僅在于色香味,還在于過程。
工夫茶的技藝(共有8道程序)
山泉初沸 是燒開水,水溫以“一沸水”(即水剛燒開)為宜。
白鶴沐浴 水燒開時,要把茶壺茶杯淋洗一遍,既衛(wèi)生又能加溫。
烏龍入宮 把烏龍茶放入或茶壺里。用茶量蓋碗為8-10克,茶壺視大小而定。
懸壺高沖 提起水壺,自高處往茶壺口邊沿沖入,使茶葉旋轉(zhuǎn),促使茶葉露香;沖滿立即蓋壺蓋。
春風(fēng)拂面 稍候片刻,揭開壺蓋,茶香隱隱;用壺蓋輕輕刮去漂浮的白泡沫,使茶葉清新潔凈。
關(guān)公巡城 把茶水依次巡回斟入并列的小茶杯里。斟茶時應(yīng)低行,以免散香失味。
韓信點兵 茶斟到最后,均勻地一點一點滴到各茶杯里。達到濃淡均勻,香醇一致。
品啜甘霖 茶水一經(jīng)斟入杯里,應(yīng)乘熱細吸,以免影響色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