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華市果農借鑒葡萄雙十字籬架栽培方法,在無花果園設置支架,采用“v”形樹冠結構,使無花果由傳統(tǒng)的杯狀形樹體結構逐漸演變成無干多枝壟式“v”形樹冠結構,徹底解決了無花果生產中成齡樹樹冠內通風透光不良的問題?,F將該技術簡介如下:
1.建園
(1)園地選擇:以選擇地下水位較低(80厘米以上)、排灌水方便、土壤質地疏松、土質為壤土或沙壤土的地塊為宜。在冬閑時耕翻,每667平方米(1畝)施腐熟有機肥2000~2500公斤、鈣鎂磷肥100公斤。無花果是喜鈣肥果樹,每667平方米應加施熟石灰70~100公斤,以利于其生長結果。全園淺耕熟化。
(2)選好無花果種苗:目前,金華市無花果生產以鮮食大果型品種“瑪斯義·陶芬”為主栽品種。宜選擇種苗純正、苗干成熟度高、枝皮灰褐色、地徑1~1.5 厘米、芽體飽滿、根系生長良好、有側根4~5條、須根發(fā)達、根頸部及粗根無開裂等機械創(chuàng)傷、無根結線蟲等根部病蟲害的優(yōu)質壯苗。
(3)定植:在冬末春初,按照行株距(2.5~2.8)米×1. 5米的規(guī)格做成壟式畦面(寬約1米),其中一側挖排灌溝,另一側為行間操作道,操作道和栽植畦呈一體式錯層臺面,操作道略低于栽植畦,行向宜為東西向。定植前每穴施入復合有機肥50克+鈣鎂磷肥50克,與土拌勻。定植時要求園土濕潤,不可過干或過濕。如果土壤較干,則栽后應及時澆透定根水。同時,定植時要求整修苗木根系,以提高栽植成活率,縮短無花果緩苗期。無花果定植后,應及時定干,定干高度視芽體飽滿度確定,一般為20~30厘米。
2.設置支架
采用壟式“v”形支架栽培,即在畦上每隔20~30米豎立1個雙十字支架。支柱可用截面8厘米×10厘米、高2.5米規(guī)格的水泥柱(或用毛竹竿代替),上、下2根橫檔可選用雜木或毛竹。下橫檔長60厘米、距地面60厘米,上橫檔距下橫檔70~80厘米、檔長100厘米。在上、下橫檔端點各用14號鋼絲或直徑2毫米的鋼絞線隨行向拉緊,即呈“v”形架式。
3.土肥水管理
(1)合理施肥:定植當年施足底肥,每667平方米施腐熟廄肥2000~3000公斤+鈣鎂磷肥100公斤+復合肥(氮、磷、鉀有效成分均為15%)50 公斤。當年生枝生長結果后適量增施鉀肥和鈣肥,每隔15~20天施1次,一般每667平方米施高鉀高鈣肥5~6公斤,肥料在畦面撒施均勻,然后灑水使顆粒肥及時融化。整個生長季共追肥5~6次,做到薄肥勤施,滿足無花果生長發(fā)育需要。8月中旬后停止用肥,以便當年生枝條老熟。定植第2年,萌芽前(3月上中旬)每667平方米施復合肥50公斤,當年生枝生長結果后每隔15~20天施1次高鉀高鈣肥,視植株生長結果狀態(tài),每667平方米施肥5~8公斤。每年 11月均施冬肥,每667平方米施腐熟有機肥2000~3000公斤+鈣鎂磷肥100公斤。沿行向條溝淺施,隨后覆土。可結合病蟲害防治進行葉面追肥,以補鈣為主,切忌過量施用氯化鉀,避免產生氯離子毒害作用。(2)水分管理:無花果耐旱不耐澇,當無花果進入果實成熟階段,保持園地土壤濕潤是關鍵,水分充足,單果明顯增大,品質也隨之提高。成熟季節(jié)須視土壤墑情適時溝灌,尤其進入7月高溫季節(jié),無花果耗水量大,應盡量保持土壤相對持水量在60%~70%。對未安裝滴灌軟管的無花果果園,可于清晨對畦面潑水澆灌,以確保果實膨大期水分供應充足。
4.整形修剪
(1)抹芽和摘心:定植當年待新梢長30厘米左右時,每株培育3~4條生長健壯的新梢作為當年生長結果枝,其余新梢及時抹除。6月底開始要及時抹除分生的二次嫩梢,以減少樹體營養(yǎng)消耗,確保果實發(fā)育。9月上旬以后,對繼續(xù)生長結果的枝條摘心封頂,并及時摘除后期幼果。
(2)引縛:待無花果新梢長70~80厘米時(5月下旬),即可將每株已選定的新梢均勻引縛于支架兩側的第一道鋼絲上,以便于其生長;當新梢長 150~160厘米時,將新梢引縛在第二道鋼絲上繼續(xù)生長。最終使無花果的樹冠呈“v”形開張生長。這樣,既方便無花果園的田間作業(yè),又有利于改善樹冠通風透光條件,使所有枝條受光均勻、生長健壯、結果良好。
(3)冬季修剪:通常情況下,定植當年,每株無花果留枝3~4條,每667平方米留枝560~630條。定植第二年,每株無花果重新培養(yǎng)6~8條生長健壯的結果枝,每667平方米留枝1120~1260條。定植第三年,控制剪留枝杈高度在30厘米以下,去除過密、過多枝杈。定植第四年,每株留枝量控制在 12~14條。
5.病蟲害防治
無花果病蟲害較少,主要病害有葉片灰斑病、果實炭疽病、枝條枝枯病,主要蟲害有桑天牛、薊馬、紅蜘蛛等。(1)農業(yè)防治:采用合理的樹形和壟式“v”形支架栽培方式,合理運用綜合農藝技術等,增強樹體抗病蟲能力,減輕無花果果實日灼病的發(fā)生,抑制桑天牛、害螨、薊馬等害蟲的繁殖。生長后期注意田間控水、控肥,植株控長、控果,促使當年生枝老熟,減輕早霜危害。
(2)人工捕殺和毒殺:對于桑天牛,可于成蟲羽化期、產卵期人工捕殺成蟲、初孵幼蟲和卵。幼蟲期,可在蟲孔注射80%敵敵畏乳油5~10倍液進行毒殺。(3)化學防治:根據防治對象的生物學特性和危害特點,選擇符合綜合防治要求的農藥品種,如阿米西達、嘧霉胺、代森錳鋅、安泰生等殺菌劑。加強病蟲發(fā)生動態(tài)測報,掌握目標害蟲種群密度的經濟閾值,適期噴藥。并注意農藥的合理混用和輪用,提高病蟲害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