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溫潮濕的氣候條件下,茉莉靠近地面處的根莖部位常變褐腐爛,并逐漸蔓延擴展,腐爛皮層可用手拉離。病部常有明顯的白色絹狀菌絲,并有油菜籽大小,一白色、黃色或褐色的菌核。白絹狀菌絲和菌核在周圍土表也可見到。茉莉受害后,葉片枯死脫落,嚴重時整株死亡。
茉莉白絹病由小菌核菌屬的一種真菌引起。主要以菌核和菌絲體隨病殘組織在土壤中生存,并隨水流和菌土轉(zhuǎn)移傳播。其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4年以上。相鄰植株間傳病,主要以菌絲體在土中蔓延造成。在使用病土栽植、連作、高溫潮濕時,發(fā)病嚴重。
茉莉白絹病的防治措施:
一是使用無菌土栽培,病土須經(jīng)熱力滅菌(在高壓鍋中蒸2~3小時)日常管理中,不要澆水過多。
二是發(fā)現(xiàn)病株及時拔除燒毀。輕病株可將病部刮除干凈,傷口處涂以硫磺粉或木炭粉。并用0.l%升汞水土壤消毒。
三加強管理,嚴格檢疫,杜絕病源。
四病初用70%五氯硝基苯藥土對周圍土壤進行消毒,或噴施1%波爾多液或0.3波美度石硫合劑,或50%可濕性退菌特藥土進行防治。發(fā)病較重時,噴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至100 0倍液,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五用82木霉麩皮生物制劑,拌以細土,混合于盆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