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在一些帖子上,看到一些懂茶的“大神”,說普洱茶原料曬青毛茶其實就是綠茶,并且在后面解釋了原因,說是因為加工工藝上是一樣的!這意思是高溫蒸壓成磚餅坨的才能稱為普洱茶?要說這個問題,我們又得復習一遍普洱茶的定義了:
普洱茶是“以地理標志范圍內的云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并在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內采用特定加工工藝制成,具有獨特品質特征的茶葉。如果離開此范圍生產加工出來的茶都不是普洱茶!而且云南茶企業(yè)到上述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外購買茶葉做成的茶也不能叫普洱茶。
我們再來看,綠茶,是中國的主要茶類之一,是指采取茶樹的新葉或芽,未經發(fā)酵,經殺青、整形、烘干等工藝而制作的飲品。
所以一些人認為既然綠茶是未經發(fā)酵的茶,那么普洱茶原料曬青毛茶也是未經發(fā)酵的茶,也就是綠茶了。但是忽略了一點,普洱茶的概念事從原料開始定義的:是以地理標志為基準的大葉種,所以,只要是符合地理范圍內的大葉種曬青毛茶,就算沒有后面的發(fā)酵壓制,也已經是普洱散茶了。所以普洱茶原料曬青毛茶并不是綠茶。
曬青毛茶顯然不應當是綠茶。因為綠茶的感官品質特征強調“清湯綠葉”和自然的鮮爽清香,在加工過程中決不允許有任何的“悶堆”或“悶黃”工序和過多的“萎凋”工藝。
傳統(tǒng)曬青毛茶加工過程中,在殺青和揉捻后均采用了比較明顯的“悶黃”工藝,創(chuàng)新曬青毛茶加工的揉捻,夜間長時間攤放實質上也產生了“悶黃”;無論是傳統(tǒng)還是創(chuàng)新工藝,其日曬干燥過程均需要8-12小時以上,這個“低溫長時間干燥技術工藝”實際上也是利用濕熱條件對茶葉進行醇化的過程,以形成其“黃湯黃葉,滋味濃厚而不苦澀”的品質風格,其加工本質依然屬于“悶黃”。
如果曬青毛茶是綠茶,那么蒸壓后的生茶怎么又變成普洱茶了呢?但是,估計還是有讀者有疑問,經過蒸壓后,是不是已經有發(fā)酵現象,那緊壓茶就應該不是曬青綠茶了吧?如果是形狀改變就改變了內含性質,那把白茶、紅茶壓成餅也可以稱為普洱茶了,那就亂了套。所以,曬青毛茶和綠茶,不能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