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漢迄初唐,茶史籍中未載茶葉加工方法。據(jù)推測,可能是將鮮葉經(jīng)日曬、烘干后以收藏。晉代郭璞《爾雅》“槚,苦茶”注云:“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羹飲。”可見在晉代,人們是用茶樹鮮葉或干葉烹煮成羹湯而飲用。
隋代陸法言《廣韻》載:“荼,春藏葉可以為飲。”到了隋朝,人們在春季將茶樹鮮葉經(jīng)過日曬、火烘成干葉貯藏起來以備飲用。
中唐楊華膳夫經(jīng)手錄》記:“茶,古不聞食之,近晉、宋以降,吳人采其葉煮,是為茗粥。至開元、天寶之間,稍稍有茶,至德、大歷遂多,建中以后盛矣。”晉宋以迄初唐,吳人以茶樹鮮葉烹煮成“茗粥”而飲用,吃“茗粥”也即是郭璞所說的“葉可煮羹飲”。茶樹鮮葉未經(jīng)加工不能稱“茶”,只有到了唐玄宗開寶年問,始有經(jīng)過加工制作而成的“茶”,建中以后(中唐)“茶”才盛行。
晚唐皮日休《茶中雜詠》序記:“自周以降及于國朝茶事,竟陵子陸季疵言之詳矣。然季疵以前稱茗飲者,必渾以烹之,與夫瀹蔬而啜者無異也。”皮日休認為陸羽之前的飲茶,以茶樹鮮葉或干葉“渾以烹之”,如同喝蔬菜湯一樣。皮日休實際上與楊華的看法一致,即認為在唐玄宗開元之前(陸羽生于開元21年),所謂茗飲主要是用茶樹鮮葉或干葉烹煮成茗粥、羹湯而飲啜。
總之,在唐玄宗開元之前,或直接用茶樹鮮葉烹煮而飲,或?qū)⒉杉牟铇漉r葉經(jīng)日曬、烘干后再烹煮而飲,未聞有茶葉加工技藝,更遑論餅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