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經(jīng)過千百年的繁衍,成為有深度、有廣度、卻沒有國界的文化。
不論從源到流,還是回流至源,都是歷史的自然經(jīng)緯所必致。
我們從中需要汲取的,應該是古人彰顯的智慧,只有這里,才是今人可以無償獲取的無盡寶藏。
其中,距離源點最近也是積淀著最多精華的日本茶文化是我們最不應忽視的一個支流。
在這里,我們應該如何寬胸廣懷的著眼?又如何精篩細選的汲取呢?
對于似識而非的日本茶道,蘊含在其中的要諦需要我們?nèi)の?,就如同品一口深厚的普洱。也許在當時沒有靈感,但相信任何人都會有所回思。
我們且將之當成一品遺忘在旅途千百年的茶餅,一層層的剝開,再慢泡、細品。其回甘定能綻現(xiàn)出一派難忘的風花雪月。
碗與筅的追求
飲茶離不開茶碗。但飲用方式卻決定了茶碗的樣式及大小。
功夫茶以啜的方式來品味烏龍,所使用的杯要小、淺、薄、白方可口、上品。
蓋碗茶是泡飲兼用,所以杯要比通常的茶盅大一些。
與之相比,日本茶道中使用的茶碗?yún)s大得夸張,看上去甚至像缽、筒、缸。但往往卻只在碗底盛三口茶。
茶道的過程需要很多道具的配合才能完成,所使用的茶碗是點茶、飲茶兼用的道具。
泡茶是追求在靜止的狀態(tài)下滲透出精華,點茶卻是在運動的狀態(tài)下攪拌出幽玄。所以日本茶道的茶碗需要更大的空間。
抹茶是將經(jīng)過蒸青烘干后的茶葉用石磨加工成粉末,不用合適的道具來攪拌是不會融化于水的。攪拌抹茶的道具叫茶筅。
單純從機能的角度看,日本茶道具大都是可以用其他器物替代的:茶碗可以用飯碗來代替。燒水的茶釜和風爐可以用水壺及煤氣爐或電爐來代替。甚至茶室都可以簡化成一鋪草席。
如果去郊游,攜帶一個保溫壺,就地鋪一草席,便任你賞櫻望月,吟風嘆水。
但是如果沒有了茶筅呢?就絕對沒有辦法點茶。
點茶并不是簡單的操作,若使粉末般的抹茶溶于水并出現(xiàn)泡沫,用調(diào)羹、筷子等任何工具都不會達到這個目的。所以說茶筅在日本茶道中是少有的、無法代替的道具。
1979年11月6日,日本里千家15代家元千宗室在訪問中國、受到國家領導人接見的時候,曾用盆點前的形式給鄧小平點了一碗沫茶。當時鄧小平喝了茶后說:“茶道在日本社會是很有影響的,也是發(fā)展中日友好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歡迎你們來訪,以增進彼此之間的友誼。”
盆點前是茶道中最基本、簡易、便利、靈活的點茶樣式。不拘環(huán)境場景,以最小限的道具在一淺漆盆中設立尊席。這是日本茶道六百年歷史演化中呈現(xiàn)出來的亮點之一,也是茶道修行最基本的教程??梢哉f,若想渡過茶道的“苦海”,這盆便是最初的行舟。
以這種淺顯卻深奧的、超越傳統(tǒng)的方式向茶的母國最高領導人獻茶,有著劃時代的深厚含義。
只有在理解了茶道的源流根本及禪宗的真髓意旨后,方能領會在那“淺舟”內(nèi)的一碗抹茶中詮譯出來的八百年源流間的“一期一會”!
在這歷史性的場面里,最基本的道具中也沒有離開茶筅。
小小的茶筅在此分擔的職責不只是“攪和”,也是在“撮合”。
八百年前,日本茶圣榮西禪僧從中國將茶種帶回日本,繁衍成茶道這朵奇葩。
八百年后,由日本茶道的最高傳道者與中國的最高指導者歷史性的再會,至今,又過了將近40年,茶道方開始在中國漸為人知。
茶,是慢文化。它不似劃破時空那顆最耀眼的流星,卻是更深遠處蘊含無限的彗星。
知茶,需跨越時空去感悟物質(zhì)及精神。致心,方可到達脫塵入化的簡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