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溯源剪刀在最早的記錄中 ,由古埃及人-----愛德華發(fā)明的。
而在中國,最著名的剪刀制作人是張小泉。
剪刀作為日常生活用品,在中國的歷史悠久。這從唐代詩人賀知章《詠柳》詩句“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中即可略知一二。民間源遠流長的剪紙藝術(shù),也從側(cè)面證明剪刀在中國的悠久歷史。漢字“剪”的象形意思就是“刀前還有一把刀”。古人將剪刀又稱“龍刀”,可見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剪刀實物,是在洛陽發(fā)現(xiàn)的。最近有機會去洛陽再次參觀著名的古墓博物館,在那里見到了這把從西漢古墓中出土的剪刀,距今已有2100多年了。
這把銹跡斑斑的西漢青銅剪刀,長約有20厘米,外形上與現(xiàn)代的剪刀不同。它中間沒有軸眼,也沒有支軸,只是把一根鐵條的兩端錘煉成刀狀,并磨出鋒利的刃,然后把鐵條彎成“s”字形,使兩端的刀刃相對應(yīng)。這樣剪刀在不用時是自然張開的;使用時,人們把兩端的刀刃一按,就能剪斷要剪的東西。一松手,剪刀依靠熟鐵的彈性又復為原狀,就像現(xiàn)代人使用鑷子一樣。剪刀用途剪刀雖貌不驚人,卻用途廣泛。刀、鏟等工具使不上力的時候,剪能輕而易舉地解決。剪刀已成為人們?nèi)粘Ia(chǎn)生活不可忽缺的工具。裁縫要剪布剪線,村婦要剪紙,剪金屬皮,牧民要剪羊毛,花匠要剪枝條,銅匠要剪刀……
【中醫(yī)】剪刀,眼科手術(shù)器械名稱。用于剪除胬肉、血筋、皮、膜等。多用鋼鐵制成?,F(xiàn)代剪刀現(xiàn)代剪刀從形狀、材料、工藝、質(zhì)量、品種、功用等都和古代的剪刀有了很大的改進。但從現(xiàn)存的遺物看,宋代人使用的剪刀已經(jīng)大體接近于現(xiàn)代的模樣。洛陽古墓博物館還有一把從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的墓葬中出土的剪刀,其外形與現(xiàn)代剪刀已很相似。這說明中國如今剪刀的模式,至少已經(jīng)沿用1000多年了。
中國當代著名的剪刀,當數(shù)北京的“王麻子”和杭州的“張小泉”,故有“北王南張”之稱。張小泉剪刀有著“三百年歷史,三百年信譽”,更被譽為“剪刀之冠”。早在1910年南洋第一次勸業(yè)會(百貨展銷會)上,張小泉剪刀曾榮獲銀牌獎,在1919年的巴拿馬國際博覽會和1923年的國貨展覽會,又分別獲得金牌和特別獎。近年來張小泉剪刀出口量大增,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青睞。而已有360多年歷史的“王麻子”剪刀,近年來卻因為種種原因日漸式微。這也從另一側(cè)面表明,弘揚歷史文化,保護、發(fā)展“中華老字號”的重要性。
剪刀種類很多,制作材料主要是合金鋼的,一般由兩部分組成——大拇指控制的活動刀鋒,無名指控制的靜止刀鋒,兩部分有一顆螺絲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