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國是茶的故鄉(xiāng),也是中國茶文化的發(fā)源地。自古以來,喝茶的人數(shù)不勝數(shù),而懂茶的人,卻屈指可數(shù),尤其是懂茶道的更是寥寥無幾。什么是茶道呢?可能很多人說不出所以然,其實(shí),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茶道從古至今就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shù),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而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
“茶道”二字最早見于唐代詩僧皎然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中:“熟知茶道全而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中國茶道史大體可分為3個(gè)階段:第一階段,從神農(nóng)到隋朝,是中國茶道的醞釀時(shí)期;第二階段,唐代,是中國茶道的形成時(shí)期,代表人物陸羽,是中國茶道的奠基人,他所著《茶經(jīng)》是世界第一部全面論述茶的專著,共三卷,分源、具、造、器、煮、飲、事、出、略、圖十節(jié),陸羽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并提出茶道主張——精、行、儉、德;第三階段,宋朝,是中國茶道鼎盛期。
茶,寧靜清雅、淡泊去欲、品格獨(dú)高,備受文人賢士圣僧所鐘愛。自從佛教傳入中國開始,就與茶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茶苦澀清涼,有助于僧人的修身養(yǎng)性;品茶之風(fēng)最早也是在僧侶中流行,意在提倡禪茶一味,以茶禮佛;到了唐代,種茶、烹茶和品茶在寺院中已相當(dāng)普及了;而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也非常符合佛道儒的“內(nèi)省修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