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個(gè)多民族的國家,我們每一個(gè)民族的民俗中都有茶的使用,都有有自己的茶文化,有的民族還有專門作為婚禮和祭祀的茶禮,都具體的代表了每個(gè)民族文化的特點(diǎn)。
在我國流傳著三種三道茶。一種是眾所周知的白族三道茶,另一種是鮮為人知的湖北三道茶,還有一種是武夷山近年才流傳的三道茶。這里著重介紹白族三道茶。
美麗的蒼山洱海下,散居著勤勞勇敢、熱情好客的白族人。在白族人家,無論是逢年過節(jié)、生辰壽誕、男婚女嫁,還是有貴客臨門,主人都會(huì)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來款待來賓。“三道茶”白族語稱為“紹道兆”,三道茶儀式的主持人白族語稱為“早古抱”,“早古抱”必須由家里或族中年歲最大、威望量高的人擔(dān)任。
白族三道茶,以前,一般由家中或族中長輩親自司茶,現(xiàn)今,也有小輩向長輩敬茶的。制作三道茶時(shí),每道茶的制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不一樣。
第一道茶:苦茶
“苦茶”白族語稱為“切枯早”,即清苦的意思。烹制苦茶時(shí)先把專用的小土陶罐放在文火上烤熱,然后放入茶葉再慢慢地烤到焦黃發(fā)香,沖入開水略煮一會(huì)“切枯早”即煮好了。
請(qǐng)客人品“苦茶”很有講究,品苦茶用的茶杯很小,稱為牛眼睛盅。斟茶只能斟到小半杯,謂之“酒滿敬人,茶滿欺人。”當(dāng)主人用雙手把苦茶敬獻(xiàn)紿客人時(shí),客人也必須雙手接茶,并一飲而盡。頭道茶經(jīng)過烘烤、煎煮,茶湯色如琥珀,香氣濃郁,但入口卻很苦,這寓意了做人的道理:“要想立業(yè),必先吃苦。”
喝了頭道苦茶后,客人可隨意取食桌子上擺放的瓜子、松子、花生、糖果。
第二道茶:甜茶
當(dāng)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與此同時(shí),還得在茶盅內(nèi)放入少許紅糖、乳扇、桂皮等,待煮好的茶湯傾入八分滿為止。用這第二道甜茶敬客人,寓意為:“人生在世,無論做什么,都只有吃得了苦,才會(huì)有甜。”這道茶香甜爽口,濃淡適中。品了第二道茶,客人依然是吃些茶點(diǎn)。
第三道茶:回味茶
其煮茶方法雖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換成適量蜂蜜,少許炒米花,若干?;ń?,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為六七分滿。飲第 三道茶時(shí),一般是一邊晃動(dòng)茶盅,使茶湯和佐料均勻混合;一邊口中“呼呼”作響,趁熱品茶。這道茶稱為“回味茶”。甘、苦、麻、辣、甜五味俱全,它寓意要時(shí)刻牢記先苦后甜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