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早,驅(qū)車趕奔巴達曼邁,這是歷年以來的首度造訪,不熟悉路況,只得依賴導航。車行七十多公里以后,似乎連導航也迷路了,幾次三番將我們帶到一個只容行人步行的小路口,指示我們繼續(xù)前行。無路可走的我們只好停下來找人問路,久在茶山行走的劉老師,攔住了一個騎摩托車的人,塞過去一包煙,對方高高興興地騎車在前方帶路,把我們帶到了通往曼邁的路口。
沿著蜿蜒曲折的土路,繼續(xù)行進了十多公里,終于抵達巴達曼邁。意料不到的情況再次發(fā)生,這個布朗族的村寨,轉(zhuǎn)了幾圈都找不到可以聽懂我們講話的人。一籌莫展之際,遇上了一位七十多歲的阿姨,帶有濃重地方口音的漢語,連比劃帶猜,總算是可以溝通了。經(jīng)過攀談得知,阿姨是勐海茶廠的退休職工,來寨子里幫侄子做茶。聽不懂我們講話的人,大都是看到這幾年茶葉行情見好,從泰國回來的,僅曼邁寨子里就有八十多人。
熱心的阿姨幫我們找來村長家的侄女婿,帶我們爬上山去尋找古茶園。優(yōu)美而又保存完好的古茶園,令人心情為之一振,可惜的是古茶樹數(shù)量并不是太多??吹轿覀兪掷锬弥咦?,又是測量樹圍,又是測量茶樹定型葉,這個漢語名字叫李小剛的小伙子十分好奇,大概誤以為我們是搞調(diào)研的茶葉科技工作者了。
已經(jīng)過了傣歷的潑水節(jié),春茶進入了尾聲,在李小剛家里連著試了好幾款茶,都沒有令人滿意的茶。李小剛告訴我們,潑水節(jié)之前,他拉了兩噸茶到勐海縣城賣掉了。眼見如此,我們只好起身到其他家里碰碰運氣,寨子里一棟新建的全木結(jié)構(gòu)布朗族傳統(tǒng)風格的房子引起了我們的好奇,于是走了進去。男主人不在家,只有女主人帶著兩個半大的男孩子在挑茶,看到我們這么一大幫人,女主人眼睛里帶著猶疑,說起話來都有些怯生生的。于是好言安慰她不用怕,我們是來買茶的,女主人聞聽此言,脫了鞋帶我們上樓,我用眼光制止了同行中人企圖穿著鞋就上樓的企圖,脫了鞋跟著走上樓去。
身材瘦小的女主人從專門儲存茶葉的房間里拖出一大袋子茶,用磕磕巴巴的漢語告訴我們這是今春最好的茶了。邊燒水試茶,邊四下打量,整個房間打理得井井有條,地板光可鑒人。開水沖瀹之下,茶湯入口滋味苦重,苦中帶澀,但迅速回甘生津,香氣呈現(xiàn)優(yōu)雅的花香,心下暗自贊嘆,果然好茶。詢價之后,并沒有還價,買下了一件十公斤毛茶。女主人講:“這個價格,比起去年,是報低了的。”我笑著回答她:“我知道的,所以沒有給你還價呀!”
臨走之前,留下了自己的名片,并詢問記下了男主人的電話?;氐杰嚿?,有人忍不住好奇詢問:“為什么這次不殺價?”回答:“只有女主人帶著兩個孩子在家,本身價格報的就不高,再殺價就不合情理了,以后還怎么再打交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