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為國飲,但各地的茶俗卻又不盡相同。在諸多茶俗中,黟縣的“錫格子茶”可謂一絕。
“錫格子茶”,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地黟縣城鄉(xiāng)家家戶戶在春節(jié)等節(jié)日期間的一種傳統(tǒng)的、重要的早茶民俗。這里的“錫格”,指的是黟縣人家獨有的、盛裝地方茶點的錫器工藝品;這里的“子”,指的是黟縣方言中的“雞蛋”;這里的“茶”,指的是獨具黟縣民俗特色的“早茶”。
古往今來的黟縣人家,歡度了除夕,大年初一第一件事兒,就是享受“錫格子茶”。大年初一見“錫”就是見“喜”,有皆大歡喜之意。煥然一新的家人們互相拱手作揖、祝賀新禧之后,便按照輩分圍坐在廳堂中央八仙桌旁。桌上,每人面前,都放了兩杯沏好的早茶:一杯是糖茶,寓意來年“生活甜蜜、年頭甜到年尾”;一杯是香茶,寓意來年“春滿家園、活色生香”。那茶,是這徽州茶鄉(xiāng)所特有的黃山毛峰、太平猴魁和祁門紅茶等名茶。先喝香茶,后喝糖茶,寓意“先苦后甜”、“好日子還在后頭呢”。
八仙桌正中間,則高高矗立著一只圓圓的、扁扁的、周邊雕有花紋的、層層疊加的塔形錫器工藝品,一般由一底、一蓋、一提籃以及中間的四層組成,這就是那類似果盤的“錫格”,寓意為“步步高、年年高”。將錫格從塔形樣式除去提籃、掀蓋、去底再將中間四層分別擱置于桌上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那四層里邊分別擺放著黟縣的地方特產(chǎn)茶點千張酥、寸金糖、芝麻糖(麻片糖)和花生(或花生糖)。這些茶點都是黟縣人家進入臘月之后每家自己土法制作或自產(chǎn)的,各自寓意為:多片酥糖、多層疊加、外邊有五彩色紙包裹的“千張酥”——步步高;外形既像金條又似元寶的夾心糕店“寸金糖”——吞金進銀,招財進寶;黑、白芝麻打制的片狀糖“芝麻糖”——節(jié)節(jié)高;花生或花生糖——生男生女、兒女雙全。
就著早茶品過茶點之后,就有一盤熱氣騰騰的五香茶葉雞蛋端上桌子,一般每人必須吃兩只茶葉蛋,寓意為“成雙成對、好事成雙”。有的人家還特地再上來一小碟又細(xì)又白的綿白糖,拿剝開的茶葉蛋蘸上吃,寓意“甜甜蜜蜜、好事成雙”。
茶香氤氳,茶蛋飄香;吃過茶葉蛋之后,人們便一個個高高興興地相繼離席,那四層錫格又被添加滿糕點,連同底座和頂蓋依次疊加成塔形,置于收拾干凈的八仙桌上。至此,“錫格子茶”就宣布結(jié)束,“大拜年”、“走親戚”、“訪友朋”、“看大戲”等歡度春節(jié)的帷幕便正式拉開。從此,在直到元月十五元宵節(jié)為止的整個春節(jié)期間,每逢家中來了拜年的客人,主人家都必須以此“錫格子茶”習(xí)俗招待來賓。
錫格子茶是茶俗界的一朵奇葩,沿襲至今,它已成為黟縣人民喝出來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