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看過一個電影,是講茶圣陸羽的。據(jù)說人們最早發(fā)現(xiàn)“茶”,并不是用來“喝”的,而是用來“吃”。把茶煮進粥里,或加入紅棗、桂元等煮羹而食,叫“吃茶”。是陸羽教會了人們喝茶,茶才真正當成一種純正的飲品。
五味教室:茶食一詞的概念,從廣義說來,是包括茶在內的糕餅點心之類的統(tǒng)稱,在《大金國志·婚姻》就載有:“婿納幣,皆先期拜門,親屬偕行,以酒饌往……次進蜜糕,人各一盤,曰茶食。”所以,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茶食往往是一個泛指名稱;而在茶學界,茶食是指用茶摻和其他可食之物料,調制成茶菜肴、茶粥飯等茶食品,即是指含茶的食物。
茶食與茗宴的形成和發(fā)展,可以說是古代吃茶法的延伸和拓展,其歷史頗為久遠,大致經(jīng)歷了五個階段:
1.先秦時期的原始時期的原始階段,以茶茗原汁原味的煮羹作食為特征。
2.漢魏晉與南北朝時期的發(fā)育階段,以茶茗摻和作料調味共煮著飲用為特征。
3.隋唐宋時期的成熟階段,以茶為調味品,制作各種茶之風味食品為特征。
4.元明清時期的興盛階段,以茶為調味品,制作各種茶之風味食品為特征。
5.現(xiàn)代社會的黃金時期,以其講究茶食與茗宴品位的科學性、追求豐富多樣化的藝術情調為特征,形成獨樹一幟的茶膳。
“文”,即文氣,“汝”是你,“馨”是溫馨,“居”為居舍。這四個字讀起來有點拗口,聽老板說,起這樣一個名字并沒有實際的意義,只是請“仙人”掐算的。不過這家店很合它的名字,我?guī)н^幾撥兒朋友去文汝馨居,一進門的感覺都是很隨意,很溫情,像到了某個人家,感覺一點不陌生。
文汝馨居,不全是個餐廳,它還是個茶館。無論什么時間來這里,品茶的人總在臨窗的位子淡淡地閑聊,吃飯的人總會躲進里間偏小的角落,專心致志地進餐。它的的確確很溫馨:窗外有跳動的人流,窗內卻一片閑情,復古的座位,讓人沉靜的紅木色調。里間燈光昏暗,靜靜地,似乎整個世界停了下來,只有你或你們。
餐廳里經(jīng)營的是茶膳,看菜單并不新奇,大多菜品看起來很似川式家常菜,特別的是做法。這里的每道菜都是用茶湯烹制的。據(jù)說,最好入菜的茶湯是綠茶,淡淡的清清的香味很容易調味菜肴。文汝馨居分為涼茶菜、熱茶菜。涼茶,自然是餐前的小菜,大多是以綠茶湯調味的;熱茶即是主菜,調味熱茶菜使用的茶湯就不僅限于綠茶了,還有烏龍、鐵觀音等發(fā)酵茶、半發(fā)酵茶。
不論菜中調入何種茶,都會本著不影響菜肴本身香味的原則,只是在初品與回味中在你的味蕾上落下淡淡的茶香。而茶的作用不僅于菜肴的味道,關鍵是分解營養(yǎng),以幫助人體的吸收,減肥、促進脂肪的分解是每個女孩子津津樂道的事。
特色推薦:烏龍茄塊、銀針椒鹽香芋絲、金針竹筒鱔魚、綠茶豆腦豬肝、綠茶干燒魚籽
梨山臘肉:用重慶農(nóng)家自養(yǎng)豬制成的老臘肉,與臺灣高山烏龍茶共同配制的這款菜,柏樹枝的煙熏香調配上茶葉的清香,讓熱愛綠色食品的人大飽口福。
金針蠔油雙菇:以花茶澆汁,深褐加奶白的雙菇,咸鮮宜人。涌上味覺,單單一招花茶香氣,便能味驚天下。講究的味道配上講究的顏色,入及口中,十分滑爽。
翠玉蛤蜊湯:看上去就像一盆葷素交錯的菜,茶湯是沒錯的,并且選用的是臺灣三大名茶之一的翠玉烏龍茶,蛤蜊在沸水中一張口便撈起,才能保證其味道的鮮美和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