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黑土蠶、地蠶、切根蟲等。
分類:鱗翅目、夜蛾科。
為害特點(diǎn):為害菊花、萬壽菊、金盞菊、大麗花、孔雀草、雞冠花、羽衣甘藍(lán)、香石竹等多種花卉。3齡前幼蟲常棲息在植株的心葉、葉背,晝夜活動取食,咬
成許多小孔或缺刻。3齡后,白天潛入土下半寸左右,夜間出土活動為害,咬斷整株幼苗,連莖帶葉拖入穴中,造成嚴(yán)重缺苗。
形態(tài)特征:成蟲為中等大小蛾子,全體黑褐色,體長16-23毫米,翅展42-54毫米。雌蛾觸角絲狀,雄蛾觸角櫛齒狀。前翅前緣顏色較深,亞基線、內(nèi)橫線和外
橫線均為波狀,楔狀紋輪廓黑色,腎狀紋外有一尖端向外的黑色三角形劍狀紋,亞外緣線白色,鋸齒狀,其內(nèi)有2個三角形紋與前一三角形紋尖端相對。后翅灰白色
,邊緣黑褐色。卵半球形,淡黃色,高0.38-0.50毫米,寬0.58-0.61毫米,表面有縱橫交錯隆起線,縱隆線顯著,有二叉或三叉。成長幼蟲體長55-57毫米,全體暗褐色
,體表粗糙,密布黑色小顆粒和皺紋。腹部各節(jié)背面有4個毛片,后方2個較前方2個大一倍以上。腹末節(jié)臀板黃褐色,有對稱的2條深褐色縱帶。蛹紅褐色,體長18-24毫
米。腹部4-7節(jié)基部有一圈點(diǎn)刻,背面的點(diǎn)刻大而深。腹端具臀刺一對
生活史及習(xí)性:在云南一年發(fā)生1-5代,多以老熟幼蟲在土中越冬。成蟲白天潛伏在土縫、雜草叢或其他隱藏處,夜出活動、取食、交尾、產(chǎn)卵,晚上7-10時活動
最旺盛。有強(qiáng)烈趨化性,對黑光燈的趨性強(qiáng)。雌蛾產(chǎn)卵在土塊、地面縫隙、枯草、須根及幼苗葉片反面等處。幼蟲有6齡,以春季第一代幼蟲為害最嚴(yán)重。
防治方法:①糖、酒、醋、毒液誘殺成蟲。誘劑配方是糖:酒:醋:水=6:1:3:10,加少量90%晶體敵百蟲。②楊樹枝把誘殺成蟲。③藥劑防治幼蟲。幼蟲3
齡前藥液噴霧可選用90%敵百蟲1000倍液,或50%敵敵畏1000倍液,或24%萬靈2000倍液;50%辛硫磷1000倍液等藥劑。3齡以后進(jìn)行毒鉺誘殺,用90%敵百蟲0.5千克,
加水2.5-5千克溶化,噴拌炒香麥麩、米糠或鍘碎的鮮草50千克制成毒鉺,傍晚施于幼苗旁。也可用80%敵敵畏、50%辛硫酸、50%二嗪農(nóng)、2.5%溴氰菊酯等,對水2000倍
液澆灌。④人工捕殺幼蟲。⑤除草滅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