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茶友的疑慮,這個茶是暖的還是涼的,喝了以后胃會不會不舒服。在茶友們的一般印象中,紅茶暖胃,綠茶傷胃。這一理論基于的觀點是紅茶茶湯是紅的,紅的暖和。綠茶茶湯是綠的,綠的清涼。
這種方法延伸到其他茶,也解釋大部分現(xiàn)象。例如普遍的認知是熟普,巖茶暖胃,鐵觀音則傷胃。對于這種方法,之前的態(tài)度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因為總感覺欠缺科學的論證方法,只是經驗法則。但是事總有特例的一面,例如15冬茶的梨山,看似2000米的極高海拔,茶湯屬黃綠,香氣以花香為主,還高揚,看起來,應該是讓人寒的茶了。實際上,這款茶普遍的反應并不“寒”,喝了以后也沒有覺得胃不適。于是便開始試圖探究其中的關系。事先聲明,以下觀點僅是個人猜想,自成一派。對于事物的認知一般分為:猜想,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目前處于猜想階段。
據(jù)觀察,茶“涼”所導致的胃不舒服,頭暈,多是茶堿的不良反應。因此對于茶性的影響,推測有如下幾個因素共同作用:采摘季節(jié),采摘嫩度,發(fā)酵度。
一、采摘季節(jié)
茶堿的前體,是茶樹生長發(fā)育活動的重要物質。在生長發(fā)育強烈的春天,茶樹茶堿含量必然最高,在生長活動稍弱的夏天和秋天,冬天,就會越來越低。
二、采摘嫩度
在生長活動最為劇烈的嫩葉部分,茶堿含量最高,在成熟葉部分,茶堿含量就會降低。
三、發(fā)酵度
茶堿是一種非常穩(wěn)定的物質,一般情況下,并不會因為時間的推移,和發(fā)酵程度而減少太多。但是多酚氧化后會形成茶黃素,茶紅素,茶褐素。這是讓巖茶橙黃,紅茶紅色,普洱褐色的主要因素。需要說的是,1.氧化過程是不均勻的。2.上面說的并不是單一物質,而是多種物質組成的聚合物。3.隨著氧化的深入,聚合物會越來越大。因此,大分子物質包裹茶堿,阻礙茶堿吸收,便成為可能。
如此再來驗證茶性,便說通了。
春天嫩葉采制的綠茶,發(fā)酵度低,所以“涼”;
春季的臺灣高山茶,采3~4葉來制,而且通過做青,發(fā)酵度稍高,所以,就沒有那么“涼”;
冬季的臺灣高山茶,不僅用成熟葉,還是冬季采制,所以就更不涼了;
紅茶,雖然采制也較嫩,但是茶紅素,茶黃素,甚至茶褐素包裹住了茶堿,因此降低了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