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園竹覆蓋栽培,即在竹林地面覆蓋一些材料,利用微生物繁殖、分解、發(fā)酵時產(chǎn)生的熱量進行增溫,從而提高土壤溫度,促進筍芽分化生長,達到提早收獲竹筍。原來春天出土的竹筍可在冬季產(chǎn)出,也有人稱此為反季節(jié)栽培。
早園竹覆蓋栽培必須選擇那些種植年限不長,生長健壯,管理集約的竹林。只有選擇那些高產(chǎn)竹林,覆蓋栽培的效益才能充分發(fā)揮出來,否則化去的成本是不合算的,并且必須建立在高產(chǎn)栽培的培育管理基礎之上。覆蓋栽培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1、覆蓋物的準備。一般應用的有竹葉、谷糠、稻草、麥桿、青草、木屑、麥殼、松針、落葉等等,各地可因地制宜。
2、覆蓋時間。一般在每年的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首先要看天氣變化情況,寒潮來臨早,可在11月中旬覆蓋;另外,要與元旦、圣誕、春節(jié)等節(jié)假日相洽接,調(diào)節(jié)好覆蓋時間。一般覆蓋后30-40天出筍比較多,趕上這些重要節(jié)日,筍價較高,經(jīng)濟效益會更好。
3、覆蓋方法。覆蓋前如果連續(xù)降雨2-3天,土壤濕度比較大,這種情況覆蓋甚好。如果天不下雨,氣候比較干旱,在覆蓋前要用水或水、肥混合液澆透,其用水量約每畝澆100擔,使林地土壤濕潤,方可覆蓋,否則林地干旱不澆水就覆蓋,出筍效果較差。覆蓋時可分層覆蓋,把發(fā)熱效果好的覆蓋物如竹葉、稻草、闊葉樹落葉物緊貼地面鋪蓋,上面再覆蓋谷糠等覆蓋物。
4、覆蓋厚度。一般覆蓋厚度約20-30cm。如果覆蓋物下地表溫度低于10℃,應適當加厚覆蓋物,如若要延遲出筍,則可適當減去覆蓋物的厚度。
5、搬去覆蓋物。應根據(jù)氣溫變化及出筍情況而定,春天轉暖早,氣溫已明顯回升,覆蓋物下地溫低于氣溫,則可將覆蓋物搬出林地。另外,要看出筍情況,待出筍后期即將留筍養(yǎng)竹時,就要將覆蓋物搬出去,使林地溫度下降,恢復到大地的正常溫度,進行留養(yǎng)母竹。搬出的覆蓋物,上面一層的曬干留待明年使用;下面一層在5-6月松土時可作有機肥施入林地。
6、竹林的施肥與松土。5-6月施“長鞭肥”,春季挖筍以后,林地養(yǎng)份消耗較多,緊接著生長竹鞭,而竹鞭則是構成竹筍豐產(chǎn)的基礎,必須及時補充養(yǎng)分。施肥量約占全年的30%,每畝可施尿素50公斤,畜肥1000公斤。撒施于地表,結合松土,深翻20-30cm,以迅速補充竹林養(yǎng)分。8月~9月施“催芽肥”,促使竹鞭上筍芽的分化,以速效肥為主。每畝可施復合肥100公斤,若天氣干旱,可沖水澆潑林地,淺削林地10-15cm,效果甚好。11月在覆蓋前,施肥量約占全年施肥量的50%,每畝施畜肥4000公斤或菜餅400公斤,尿素50公斤,撒在竹地表面。12月~次年,在挖筍期間,挖筍后每穴施尿素0.3兩或等效復合肥,注意不要直接與鞭接觸。
7、挖筍與留養(yǎng)新母竹。覆蓋后30-40天即可挖筍,筍多時可隔1天挖1次,要及時挖除,否則在覆蓋物中保留時間過長,不宜留養(yǎng)新母竹,否則幼竹要凍死??稍诔龉S后期合理留養(yǎng)母竹,或成條狀地提早除去林地覆蓋物,保留部分筍以便氣溫回升時讓其自然萌發(fā)出土,把它留養(yǎng)成新母竹。一般留養(yǎng)250~300株/畝為宜。在覆蓋栽培中母竹留養(yǎng)時間都已提早,此時氣溫尚還較低,甚至出現(xiàn)霜雪天氣,故對新留母竹應進行四周堆積稻草,套塑料袋等保護。
8、竹林更新及鉤梢。立竹密度以800-1000株/畝為宜,1-3年生竹要占90%以上。老竹(4年以上)可在6月松土時挖除,連蔸挖去。鉤梢時間在5-6月新竹高生長結束時進行,留枝12-15檔左右。
9、水份管理。竹筍生長需要大量水份供給。出筍期原是春雨綿綿時節(jié),現(xiàn)提前冬季出土,氣候干旱,要及時供給水分。9月筍芽分化期也需要澆水灌溉,促使筍芽分化。澆水量以土壤干旱程度而定,澆透為宜,特別在覆蓋前,應使林地保持足夠土壤濕度。但要特別注意防止林地積水,以防爛鞭,開好排水溝,保持水流通暢。
10、病蟲害防治。由于早出筍,林地濕度大,溫度高,為病蟲的發(fā)生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蚜蟲、介殼蟲、煤污病等也較多,應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參照有關病蟲害防治方法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