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巖茶作為烏龍茶中的特種茶,特征是發(fā)酵度較高,足火炭焙,俗稱“熟香型”,因此品飲鑒賞需細心體味,熟練多喝,方能品其真諦。
巖茶沖泡的茶水比例
一般1:20左右為宜,即1克干茶20ml水,比如常用120ml的蓋碗6-7克干茶即可。無論用壺還是用蓋碗,水要沖滿,利于保持水溫且宜于刮茶沫,水要高沖,即常言的“懸壺高沖”,以促茶葉松動出味。
出湯快慢
浸泡時間的長短,因茶而異。精茶,火功高者,一般只要10-20秒左右,火功低者可略長。二三泡后可視個人可味輕重依次延長浸泡時間。此外,可根據(jù)品種、條索粗細、口味濃淡靈活掌握。
三次觀色
分別是干茶茶色,褐綠帶寶色,佳者有褐、綠、紅的三節(jié)色,精者深褐油潤;茶湯色,橙黃或金黃,火功高或老茶者色略深至橙紅等;葉底色,軟綠帶紅邊或紅點。
四種感覺
茶水厚重潤滑,香氣清正幽遠,回甘快速明顯,滋味滯留長久。
五道聞香
聞干茶香,聞氣香,聞湯水香,聞品飲后的杯底香,聞冷湯冷葉底香。優(yōu)質(zhì)茶的香氣一般銳者需濃長,幽者需清遠,有芳香馥郁氣的天然香,香氣持久而純則佳。
六類香型
清香,清花香,花香,花果香,果香,特征香。
七個品種的特征香
水仙-->蘭花香;肉桂-->桂皮香;烏龍-->水蜜桃香;佛水-->雪梨香;奇蘭-->杏仁香;水金龜-->臘梅香;鐵羅漢-->中藥味。這均指棠規(guī)而言,因植地和工藝不同,又會有所變化。
品賞
武夷巖茶“重在吃水”,因此要細心感悟其滋味,端起品杯之時,先觀其色,再聞其香,再品其味。老茶客品飲技巧多是茶水入口后,翹起舌尖,向口中吸氣,使茶湯轉(zhuǎn)動、充盈整個口腔,此為“啜”,意在感覺茶水有無苦澀、苦澀面大小和苦澀程序輕重,是否醇厚甘活。然后徐徐咽入喉,再體味是否順滑潤暢、清冽甘甜活。
品飲武夷巖茶,最忌粗心大意、三心二意。茶是品出來的,優(yōu)劣是比出來的。除用心品啜之外,可將同一種茶常進行對比品飲,也可以不同種茶進行對比品飲。這樣既能分辨同種茶的優(yōu)異,又能品味出不同茶的不同風(fēng)格,以增進品飲記憶。
洗茶
按茶葉專家詹梓金及吳文南等人的說法,熟香烏龍茶無需洗茶,洗茶之意指茶不衛(wèi)生。其實,武夷巖茶炒時鍋溫達200度以上,焙時也超100度,且足火、燉火都要好多個小時,又要經(jīng)風(fēng)選揚篩等,不衛(wèi)生的情況很少,幾乎不存在。有時為了使茶盡快出味,以便品飲,可將茶用開水稍浸一下,即可去水,此我們常稱之為“溫茶”或“潤茶”。
關(guān)于“精華”之說
友們會常參與茶會等,聽到泡茶人會說“一道湯,二道茶,三道四道是精華。”,這類說法是有此欠妥的。武夷巖茶以茶水厚重為主,第一道會浸出內(nèi)含物30%左右,只是第一二道咖啡堿、多酚類物質(zhì)含量大,略有苦澀。好的巖茶至少可泡七八道,甚至十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