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人出了名愛飲茶,他們飲茶的歷史源遠流長,至于該追溯到哪個年代,那就沒有準(zhǔn)確的答案啦。不過,這里卻有三種說法。
no.1
追溯到西漢初期。
相傳南越國國君趙佗喜歡喝茶,常帶著一幫臣子到臨江的小樓里談天說地。有一天,趙佗和臣屬嘆茶時,見一輪紅日升起,映得珠江浮光躍金,壯麗非凡。他頓時來了興致,抓起一把茶葉就撒向珠江。人說撒豆成兵,趙佗撒的茶葉更牛逼,又變銀鶴又變仙女,還給趙佗奉香茶呢。作為國君的趙佗愛喝茶,下邊的臣民上行下效,漸漸興起飲茶文化也非不可考。
傳說固然有夸大之處,但又豈是空穴來風(fēng)?
趙佗何許人也?
他是秦朝的將領(lǐng),當(dāng)初領(lǐng)命南下攻占嶺南后,又適逢秦末大亂,索性便不回去了,割據(jù)了嶺南當(dāng)了個土皇帝,還建了個南越國。沒錯,他就是第一代南越王,不過躺在西漢南越王墓里的可不是他,而是他的孫子趙昧,鑒于時間問題,他孫子的故事就不說了。
no.2
追溯到唐代,并且與茶圣有關(guān)。
史料上記載,陸羽曾到過廣州,而那時,他撰寫的《茶經(jīng)》也早已在廣州流傳。時人對此書極為珍愛,甫一面世就競相傳抄。《新唐書隱逸傳》便稱陸羽著《茶經(jīng)》后“天下益知飲茶矣”。當(dāng)時的陸羽就跟如今的當(dāng)紅明星一樣,去到哪兒都有粉絲追捧,廣州的茶粉又特別狂熱,將其引為飲茶“經(jīng)典”,然后一發(fā)不可收拾。
no.3
追溯到清代。
話說當(dāng)年,也就是1757年時,滿清那位風(fēng)流的乾隆皇帝下了一道圣旨——“除廣州一地外停止對外貿(mào)易”,這便是史上有名的“一口通商”政策了。
當(dāng)時因為這道圣旨,全國的茶葉、絲綢、瓷器都源源不斷地運往廣州并銷往世界。常言道,物以稀為貴,茶多了也就貶值了,連底層的老百姓們都能天天喝上幾口,于是便奠定了全民飲茶的基礎(chǔ)。后來到了咸豐、同治年間,也就是七八十年后,廣州開始流行全民飲早茶,并延續(xù)至今。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文化的形成是需要時間積累的。
那時正滿地開花的茶樓不叫茶樓,而是叫“二厘館”,當(dāng)時還有首民謠這樣唱道:“去二厘館飲餐茶,茶銀二厘不多花。糕餅樣樣都抵食,最能頂肚不花假。”
在二厘館之后又出現(xiàn)了茶居,自然高級些許。“一盅”這個詞也隨之出現(xiàn)了,不過“一盅”指的卻是一盅劣茶,也多是些做三行(建筑工人的通稱)和苦力(搬運工)的勞苦大眾飲用的。
再后來到了晚清,廣州出現(xiàn)了堂皇體面的茶樓,從此以后,人們才把飲茶的地方叫“茶樓”,把品茗叫成“上茶樓”。當(dāng)然,上茶樓不僅是喝茶這么簡單,還有吃點心呢,如今常說的“一盅兩件”也是這么來的。最初的“一盅兩件”不過是一杯劣茶加兩件粗制點心,茶可提神、沖洗腸胃,點心不大可口但能填飽肚子,這樣一份餐點,價錢不貴,勝在實惠,對于當(dāng)時的勞苦大眾來說是不錯的選擇。之后茶樓又為了迎合達官貴人的要求,“一盅兩件”再次升級,質(zhì)量更精細,且漸漸形成廣州茶樓的特色。
現(xiàn)在廣州人喝茶都喝到國外去了,在那邊,想找個飲茶的地方并不難,砌一盅茶,三兩點心,坐下聊聊天,生活寫意得很,連老外也三不五時去嘆茶,還專門造了個詞dim sum來形容,看來茶樓文化的滲透力也是杠杠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