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壽 指墨畫《舊友晤談圖》
豐富多彩的中國茶文化不乏著名茶畫。筆者最近發(fā)現(xiàn),同鄉(xiāng)現(xiàn)代國畫大師、美術(shù)教育家潘天壽先生的國畫《舊友晤談圖》,是歷代茶畫中唯一的指墨畫。
潘天壽(1897-1971),浙江寧海人。字大頤,號壽者,又號雷婆頭峰壽者。 1945年任國立藝專校長。1959年任浙江美術(shù)學(xué)院院長。他對繼承和發(fā)展民族繪畫充滿信心與毅力,為捍衛(wèi)傳統(tǒng)繪畫的獨立性竭盡全力,奮斗一生,并且形成一整套中國畫教學(xué)的體系,影響全國。
指墨茶畫《舊友晤談圖》作于1948年,指墨畫,紙本設(shè)色,規(guī)格90.7×40.5cm,現(xiàn)藏杭州潘天壽紀(jì)念館。潘天壽擅長指墨畫,有多幅巨制大作,登指墨畫之高峰。
《舊友晤談圖》畫面為兩位飽經(jīng)風(fēng)霜、仙風(fēng)道骨的久違老友,在巨石蕉林下對坐品茶,閑談亂世生計之艱辛。兩位老友正面者似乎在訴說,側(cè)面者在聆聽,面部表情豐富。指墨畫畫得如此細(xì)膩,實屬難得。
畫面上方題詩云:
好友久離別,晤言倍覺歡。
峰青昨夜雨,花紫隔林巒。
世亂人多隱,天高春尚寒。
此來應(yīng)少住,剪韭共加餐。
詩句不難理解,主題為亂世之中好友難得相逢,字里行間隱隱透露出畫家無奈的避世之情。
雖然畫題和題詩中未見“茶”字,但畫面中的一壺兩杯,則是非常巧妙的點綴,與畫題“舊友晤談”相呼應(yīng),深化了“晤談”主題,這是畫家的高明之處。此畫已被茶文化界列為茶畫,這可能是畫家始料未及的,可謂是“無心插柳”了。
這一題詩另見畫家1944年所作的《山齋晤談圖》,不同的是,《山齋晤談圖》不是指墨畫,畫面為古松、山齋,未見人物。該是畫家比較喜歡這一題詩,也許他認(rèn)為舊作題詩還不很到位,在4年之后的指墨畫《舊友晤談圖》上再題該詩,使詩書融為一體。
1984年,山東籍著名畫家和書畫收藏家徐伯璞,將潘天壽20世紀(jì)40年代贈送他的水墨梅花茶具圖《與君共歲華》等7幅作品,捐獻給江蘇淮安市博物館,最近幾年才見諸媒體與讀者見面。此畫為大寫意佳作,可與齊白石的著名茶畫《梅花茶具圖》媲美,茶畫中又多了一幅難得的名家名作。
水墨畫《與君共歲華》縱23厘米,橫64厘米,紙本,是潘天壽1945年的作品。此畫筆墨簡約,看似不經(jīng)意之作,實則匠心獨具,情感熾烈。畫面為一把茶壺、三枝梅花、一只茶杯。茶壺為造型古雅樸拙的陶壺,以闊筆重墨皴染,古意盎然。茶杯以淡如輕煙的筆觸勾寫,給人以現(xiàn)代感。壺、杯之間有兩枝三叉梅花,自左向右平放,疏影橫斜,節(jié)律自然?;ㄓ惺㈤_的,也有含苞待放的花蕾,孤清冷艷,姿質(zhì)幽美,暗香浮動,茶香梅馨躍然紙上。茶的清淡、梅的高雅,暗喻主人品格的高潔。
畫上題字曰:“與君共歲華”。落款為:“銘竹嫂夫人鑒可,三十四年初春,壽”。下鈐“潘天壽”白文印。
記載了潘天壽與徐伯璞夫婦的深情厚誼。
徐伯璞(1902—2003), 山東肥城人。曾任濟南市中學(xué)校長、南京國立戲劇??茖W(xué)校校長等職,20世紀(jì)30年代與潘天壽相識。1944年,他們又在重慶相聚,徐氏時在國民政府教育部任職。潘氏先在國立藝術(shù)??茖W(xué)校任教,后在美術(shù)教育委員會任職。畫題“銘竹嫂夫人”即徐氏夫人蔡銘竹女士。蔡銘竹(1909—1980),廣東番禺人,時在重慶某小學(xué)任教。
當(dāng)時正值抗日戰(zhàn)爭期間。潘氏與徐氏意趣相投,當(dāng)時潘氏單身,生活清苦,徐氏經(jīng)常邀請潘天壽到家中小酌。其間潘氏常在徐氏家作畫,凡中意之作,均贈送徐氏夫婦?!杜c君共歲華》作于1945年。是年春節(jié),徐氏又邀請他到家中品茗賞梅,共度佳節(jié)。潘氏頗有雅興,潑墨作畫題贈女主人。這是作者和徐家交往和友誼的歷史見證,也是對徐家女主人殷勤款待的答謝和贊美。此圖樸中藏華,雖貌似平淡,然平中見奇,突奇走險,寓意深刻。使人聯(lián)想到畫中之情、畫外之畫——兩位知音好友一邊品茗,一邊賞梅。其樂融融,其情濃濃,情深意長躍然紙上。
據(jù)徐氏介紹,這批潘氏佳作,一直秘不外宣,精心呵護,“文革”時尚有14幅,是潘氏抗戰(zhàn)期間留下最多的作品,在潘氏存世200多幅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對研究潘氏藝術(shù)特色具有重要意義。1984年,徐氏將潘氏《與君共歲華》等7幅作品,連同另外45位近現(xiàn)代藝術(shù)家的100多幅書畫捐獻給江蘇淮安市博物館,才得與觀眾見面。
潘天壽生活儉樸,不嗜煙酒,喝茶也不講究。筆者在他的數(shù)百首詩作中,看到很多涉酒詩句,可惜僅找到一首難得的茶詩——《兜率春茶》:
露芽說兜率,陸羽未知名。
何須六七碗,兩腋始生風(fēng)。
“兜率”系梵語音譯,猶言天宮,為欲界六天中之第四天名,分內(nèi)外二院,內(nèi)院為彌勒菩薩的凈土,外院為天人享樂的地方。兜率宮為太上老君所住。
兜率茶產(chǎn)于浙南勝境雁蕩山常云峰下兜率洞附近,原名斗窟茶。清代曾唯纂《廣雁蕩山志》記載雁山茶有四品:白云茶、紫茶、斗窟茶、白山茶。常云峰因霧隨峰轉(zhuǎn)得名。相傳游人抱著至誠登山,云霧便會自行消退,因此也叫靈俯山。唐代張又新有詩云:“仙俯靈巖莫漫登,彩云香霧晝常蒸,若能到此消心愿,隱豹垂天亦為澄。”常云峰下方的兜率洞周圍非常適宜茶葉生長,斗窟茶被譽為雁茗中的極品。當(dāng)?shù)啬苋仕嘛@廣法師愛茶,將此茶更名為兜率茶,富有仙家道氣。
1955年,潘天壽曾赴雁蕩山寫生,留下《靈巖澗一角》、《記寫雁蕩山花》等多幅反映雁蕩山水的墨寶?!抖德蚀翰琛吩撌亲饔谄鋾r,想必是他品茶之后留下的杰作。
雖然潘天壽少有茶詩,但從該詩來看,他是知曉茶史的,四句詩中,不僅寫到茶圣陸羽,還化用了盧仝的“七碗茶歌”。
此詩極言兜率茶茶品之美,無疑為雁山茶難得的文化珍寶??上г撛娏鱾鬏^少,未見當(dāng)?shù)匦麄鳌?br> 寧海20世紀(jì)80年代崛起為新興的名茶之鄉(xiāng),望海茶、望府茶相繼被評為全國名茶,先后取得國際、國內(nèi)有機茶認(rèn)證??上颂靿墼?ldquo;十年內(nèi)亂”中頗受折磨,英年早逝,否則當(dāng)為家鄉(xiāng)茶文化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