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泡茶葉小技巧,分享大家:
準備:
1.滌器。茶具必須潔凈干燥,要用開水燙滌,干凈的毛巾揩干,放于干燥處的竹架上。 2.煮水。至于水究競要煮到什么程度,則要因茶而宜。如沖高檔綠茶,是將煮沸的水擱幾分鐘,待水溫到75℃一85℃左右再沖下,且不要加工,以免葉片悶黃。而沏紅茶、烏龍茶,尤其是緊壓茶,則非用滾沸的水沖沏不可。
2.沖沏:
先將茶杯燙熱。其原因一是壺嘴處水溫太低,不宜泡茶,再者就是冷杯會影響茶的可溶物的浸出。
取茶及投放。正確的取茶方法是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呈三角形輕揭取。至于投放順序,張源《茶錄》說:“拾茶有序,無失其宜。先茶后湯日下投;湯半下茶,復以湯滿日中投;先湯后茶日上投。夏宜上投,冬宜下投,春秋宜中投”。今天習慣上是先放茶后沖水。茶與水的比例一般是1:50。而烏龍茶則茶量多一倍而水則約減一半。
沖沏。沖時有“高沖低行”之說,古人稱之為“鯨波乍起”。其手法是水壺嘴對準茶杯(壺)低泡,隨即抬高,從高處沖下,使茶葉受水的沖力在杯中旋轉、上下浮動,使茶葉內的有效成分能均勻地熔出。待水量達8~9分滿時,迅速放低壺位,減慢沖泡速度,這樣可避免聲響,亦免茶湯冒起泡沫。而鐵觀音呢,則需要杯子的水滿,漫出時剛剛好!
沖泡時間的長短,應視水溫和茶葉的品種、數(shù)量、老嫩而定。條索狀茶類需要較高的水溫和較長時間,方能使條索充分展開,內含物浸出,而片狀茶所需水溫則應低于茶索狀等的水溫,時間亦不需太長。
茶葉沖沏次數(shù),應視茶類的不同而升。一般茶葉,通常沖泡 2~3次,而鐵觀音,則七泡后仍有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