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疫病防治
癥狀特點
主要危害苗木和成株枝梢。被害枝梢和葉片呈沸水燙狀枯死,其上病斑不定形,淡褐色至褐色,潮濕時患部表面現(xiàn)稀疏白霉(病菌孢囊梗和孢子囊)。
病原及發(fā)病特點
病原為鞭毛菌亞門的疫霉菌[phytophth a spp.]。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和卵孢子在病株和病殘體上存活越冬,翌年病菌以孢子囊及其釋出的游動孢子作為初侵與再侵接種體,借風雨傳播,從氣孔或皮孔入侵致病。通常高溫多濕的天氣有利發(fā)病。園圃地勢低洼、排水不良、土壤積水或含水量過高,或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或偏施過施氮肥均易誘發(fā)病害。苗圃地連作,或前作為蔬菜地較易發(fā)病。實生苗以紅檸檬最感病,酸桔苗在16厘米以下的也易感病,枳砧則較抗病;嫁接苗以甜橙最感病,年桔次之,蕉柑苗較抗病。
防治方法
(1)注意選地設圃。應選地勢較高、排灌方便、土質疏松的非連作地或非菜地作圃,播前及播后1~2周各灌注30%土菌消水劑l000倍液(3公升/平方米)1次。(2)加強栽培管理。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避免偏施過施氮肥;整治園圃排灌系統(tǒng),注意清溝排漬,防止土壤過干或過濕;合理密植,定植深度和壅土高度要適當;苗地發(fā)現(xiàn)病株及時剪除病部并噴藥封鎖發(fā)病中心。(3)及時噴藥預防。在病害流行季節(jié)或有利發(fā)病的天氣出現(xiàn)時,要加強巡查,一旦發(fā)現(xiàn)中心病株或發(fā)病中心,在剪除燒毀病枝基礎上,及時噴藥封鎖。藥劑可選用25%瑞毒霉、25%甲霜靈、64%殺毒礬可濕粉600-800倍液,或72%普力克水劑600~800倍液,注意輪用與混用、噴施與淋施、地上與樹上噴施相結合,做到噴勻噴足。
柑橘青霉病和綠霉病
癥狀特點
主要危害采后貯運期果實,兩病癥狀相似,多自果蒂或傷口處發(fā)生,初呈淡褐色水漬狀,病斑迅速擴大,果實變軟腐爛,斑面長出一層白色霉狀物,稍后白色霉斑變?yōu)榫G色霉斑(綠霉病)或青藍色霉斑(青霉病),霉斑外緣有一圈白色霉帶,病健部交界處呈水漬狀軟腐。兩病除病原不同外(同屬不同種),癥狀上也有許多不同點,其中最明顯的差異是;青霉病霉斑呈青藍色,霉斑外緣的白色霉帶較窄(1~2毫米),霉斑不粘貼包果紙;綠霉病霉斑呈綠色,其外緣白色霉帶較寬(8~15毫米),霉斑粘貼包果紙。
病原及發(fā)病特點
兩病病原均為半知菌亞門青霉屬不同種的真菌。青霉病菌稱為意大利青霉[penicillium italicumw e h.];綠霉病菌稱為指狀青霉[p.digitatum sacc.]。兩菌均以菌絲體腐生于各種有機物上,它們產(chǎn)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亦可通過病健果接觸傳染,從傷口侵入致病。通常高溫高濕條件均有利兩病發(fā)生,但青霉病在18~26℃時發(fā)病最多,綠霉病在25~27℃時發(fā)展迅速。如在雨后、重霧或露水未干時采果,果皮含水量高,易擦傷致病。果實在采收、分級、包裝、貯運過程中造成傷口多,以及貯運期間溫暖(18~27℃)高濕(相對濕度95%~98%),發(fā)病最為嚴重。
防治方法
(1)采前7~15天噴50%施保功可濕粉l500倍液+2,4-d 50~100單位藥液1次可減輕貯運期果腐。(2)選晴天露水干后采果。(3)分級、包裝、貯運時慎防果面被碰、刺、壓傷。(4)采后當天至遲2~3天內(nèi)進行果實保鮮防腐處理(45%特克多,或25%施???,或45%味鮮安2500~3000倍液各與2,4-d 5000倍液混合浸果1分鐘)。(5)做好庫房消毒[臭氧消毒或硫磺熏蒸24小時(10克/立方米)等]。(6)控制好庫(窖)溫濕度(一般為5~9℃、相對濕度85%~90%,但不同種類稍有差異),注意通風換氣。(9)改進包裝(如用“聯(lián)苯”處理包裝紙或薄膜等)。
柑橘潰瘍病防治
癥狀特點
危害葉片、枝梢和果實。其癥狀共同點是,各患部均現(xiàn)木栓化隆起的病斑,斑中部呈“火山口”狀開裂;不同點是,葉片木栓化病斑穿透葉片正背面,斑四周現(xiàn)黃暈,果實枝梢病斑四周黃暈無或不明顯。
病原及發(fā)病特點
病原為一種細菌,稱黑腐黃單胞桿狀細菌柑橘致病變種[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itri(hasse)dye=x.cjtri(hasse)dowson]。病菌主要潛伏于葉、枝、果病組織越冬,尤其秋梢上的病斑為主要越冬場所,成為翌年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源。翌春當溫度和水濕適宜時,病菌從病斑中溢出,借風雨、昆蟲、枝葉接觸和農(nóng)事操作等途徑傳播,從氣孔、皮孔及傷口侵入致病。遠距離傳播則通過帶菌苗木、接穗和果實的調運。高溫多雨特別是臺風和暴雨頻繁的年份和季節(jié)有利發(fā)病,在適溫(25~30℃)條件下,雨日和雨量同發(fā)病呈正相關;偏施氮肥、潛葉蛾猖獗、夏梢控制不好、秋梢抽生不整齊、品種混栽的果園發(fā)病較重;苗木和幼齡樹較老齡樹發(fā)病重;甜橙類最感病,柚類、檸檬次之,柑類又次之,橘類較抗病,金柑最抗病;病菌只侵染一定發(fā)育階段(氣孔已形成)的幼嫩組織。
防治方法
(1)嚴格苗木檢疫,培育無病苗木。從外地引進的苗木和接穗,應用700單位/毫升鏈霉素+l%酒精浸30~60分鐘,或用0.1%升汞或0.3%硫酸亞鐵浸l0分鐘。無病圃應距柑橘園3公里。(2)冬春結合修剪,徹底清園,隨即地面、樹上全面噴藥保護一次(30%氧氯化銅或“靠山”懸浮劑800~l000倍液)。(3)抓好抹芽控梢,減少發(fā)病。幼齡樹通過抹芽控梢,使夏秋梢抽吐整齊,以利噴藥保梢,青壯年樹通過抹芽控制夏梢,減少發(fā)病。(4)合理施肥,以肥控梢;防除好潛葉蛾、鳳蝶等害蟲,掌握潛葉蛾低蜂期放秋梢;臺風頻繁地區(qū)園圃周圍營造防護林,均可減輕發(fā)病。(5)噴藥保梢護果。新梢長1.5~3厘米時噴第一次藥,葉片轉綠期噴第二次藥;成年結果樹以保幼果為主,掌握謝花后10天、30天和50天時各噴藥1次。藥劑選用“靠山”懸浮劑l000~l500倍液,或77%可殺得、30%氧氯化銅懸浮劑800~l000倍液,或農(nóng)用鏈霉素400~800單位/毫升+0.1%酒精,或川化-018可濕粉600倍液,或50%加瑞農(nóng)可濕粉800~l000倍液,或0.5-1∶2∶100倍量式波爾多液,或50%代森銨水劑500~800倍液。還可試用20%優(yōu)氯特可溶性粉劑400~50o倍液,或20%喹菌酮可濕粉l000~l500倍液。注意:連噴波爾多液易誘發(fā)銹壁虱等螨類猖獗為害,應與殺螨劑配合施用,以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