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屬于中屬于東方文化,茶道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我國的唐代,如唐代茶僧皎然的茶詩,《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中寫道,“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又如唐代封演所寫的,《封氏聞見錄》中載有,又因鴻漸之論,廣州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
茶道的基本含義,茶道,是指以一定的環(huán)境氣氛為基調(diào),以品茶,制茶,烹茶,點茶為核心,以語言,動作,器具,裝飾為體現(xiàn),以飲茶過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為內(nèi)涵的,有關(guān)修生養(yǎng)性,學習禮儀和進行交際的綜合文化活動與特有風俗,他是品茶約會的整套禮儀和個人修養(yǎng)的全面體現(xiàn)。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時代性,茶道涉及,藝術(shù),道德,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中國茶道源自于,遠古的,茶圖騰信仰,圖騰指的是古人崇拜的偶像。在傳說中的,祖先神農(nóng)氏,牛頭人身,他嘗遍百草,可是有一天,他嘗到了72種毒草,于是呢他用茶葉去解毒,但是不幸的是他身亡了!具體參見《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茶神的有:有諸葛亮,柏艾冷,吳理真,人稱吳妻為蒙茶仙子。
中國茶道真正成熟于我國的唐代,唐代的陸羽呢,是我國茶道的鼻祖,其所著的《茶經(jīng)》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茶經(jīng)。在古代許多文人,以茶修道。與唐代茶道相比,宋代茶道,則走向多極,在古詩文當中。也有詩人記載飲茶之后有怡情悅志的感受如陸游,黃庭堅。宋代的,宋徽宗趙佶,寫了一本《大觀茶論》,里面說到祛襟滌滯,致清導(dǎo)和。佛家則以茶禪一味悟茶道。如徑山茶宴。日本的茶道源自于中國的天臺山國慶寺和杭州徑山寺。宋明宋時期是中國茶道發(fā)展的鼎盛時期。明末馮可賓在《芥茶箋》一書中講茶宜13個條件,無事,佳客,幽坐,吟詠,揮翰,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舍,會心,賞鑒,文僮。茶忌7條是:不如法,惡具,主客不韻,冠裳苛禮,葷肴雜陳,忙冗,壁間案頭多惡趣。明清時代,茶道程序由復(fù)雜轉(zhuǎn)為簡單。精,燥,潔,茶道盡矣!(明代張源《茶錄》),四妙:日湛,日幽,日靈,日遠。明末清初杜浚的《茶喜》。現(xiàn)代古茶雖衰微,卻未失傳。據(jù),金陵野史載,抗戰(zhàn)之前,中國茶道專家,夏志怡,曾在金陵舉行茶道集會,所用為,四川蒙山野茶,夜明前,獅峰明前等3種名茶,烹茶之水,即自雨花臺第二泉,茶道過程有獻茗,受茗,聞茗,觀色,嘗味,反盞6項禮序。中國第一泉,是江蘇鎮(zhèn)江的金山寺右手邊第一泉,中國第二泉是無錫的惠山的惠泉,中國第三全是杭州的虎跑泉。
中國茶道融合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道,儒,佛三家的思想精華。道家強調(diào)的是道法自然。儒家則是修身為本,修己愛人,自省慎獨,自尊尊人,敬業(yè)樂群的君子人格。佛家強調(diào)的是茶禪一味,陸羽是我國古代的茶圣,也是茶道的創(chuàng)始人。一向惜墨如金的陸羽在《茶經(jīng)》的風爐上記:伊公羹,陸氏茶,如今陳文華教授提出中國茶道本質(zhì)特征為“和(和是茶之魂),靜(靜是茶之性),雅(雅是茶之韻)”也有些專家把“和,靜,怡,真”作為中國茶道的“四諦”,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專家莊晚芳教授提出了“廉,美,和,敬”的茶人精神。中國茶道精神核心是和。在唐代,茶文化就以海陸傳播到世界各地!小故事,鴉片戰(zhàn)爭,實際上是茶葉戰(zhàn)爭。世界上有名的紅茶:英國的立頓紅茶,印度的大吉嶺,中國大祁門紅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