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以幼蟲在木柱莖干的皮層內上、下蛀食,輕時會出現(xiàn)蟲道,并有少量蟲糞排出;重時則表皮內的內質部分全部被吃完,其間充滿糞屑,并分布有多處咬破表皮的通氣孔,最后使枝葉逐漸萎蔫、枯黃,喪失觀葉植物的觀賞效果。
【形態(tài)特征】成蟲:體色黃褐,體長8—10mm,展翅22—26mm,前翅深棕色,中室端部和后緣各有一黑色斑點。前翅后緣有毛束,停息時毛束翹起如雞尾狀。后翅黃褐色,后緣有長毛。后足長,超出翅端部,后足脛節(jié)具長毛。腹部腹面有兩面三刀排灰色點列。停息時,觸角前伸;爬行時,速度快,形似蜚蠊,并可做短距離跳躍。雌蟲前翅基部有一黑色細線,可達翅中部。
卵:淡黃色,卵圓形,長0.5—0.7mm、寬0.3—0.4mm。
幼蟲:乳白色透明。老熟幼蟲長30mm,寬3mm。頭紅棕色,胴部各節(jié)背面有4個毛片,矩形,前2后2排成2排,各節(jié)側面亦有4各小毛片。
蛹:棕色,觸角、翅芽、后足相互緊貼與蛹體分離。
【發(fā)生規(guī)律】蔗扁蛾1年發(fā)生3~4代,在15℃時生活周期約為3個月,在溫度較高的條件下,可達8代之多。幼蟲活動能力極強,行動敏捷,蛀食皮層、莖稈,咬食新根。以幼蟲在寄主花木的土中越冬,翌年幼蟲上樹危害,多在3年以上發(fā)財樹的干皮內蛀食。
【防治方法】1、手工防治用手著力按壓表皮,如不堅實而有松軟感覺,說明已發(fā)生了蟲害,應及時防治。可細心剝掉受害部分的表皮,將混有蛹態(tài)的蟲糞清理干凈,將幼蟲一一殺死。
2、藥劑防治
發(fā)財樹搬至室外陰涼處,用40%氧化樂果1000倍液噴灑,每周一次,連續(xù)3次。蔗扁蛾因有成蟲夜出及越冬入土的習性,為此,夏季可結合薰蚊,將驅蟲器放在發(fā)財樹附近,可收很好的驅殺效果;冬季則可用90%的敵百蟲晶體配成1∶200倍毒土,均勻撒在盆土表面,亦可殺死潛土越冬的蔗扁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