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才開始接觸普洱茶的小白們,對茶還是有很多十萬個為什么?比如怎么選茶?普洱茶的價格如何,等等問題!那么,今天,筆者就把這些問題歸納一下,希望能夠幫各位萌新們解決問題!
一、普洱茶整體價錢不貴,“天價”只是個別山頭
云南茶葉各產區(qū)爭相拍賣普洱茶,給外界形成了普洱茶貴的印象。其實,貴的僅是普洱茶金字塔“塔尖”的局部,普洱茶整體的價錢比起名優(yōu)綠茶、烏龍茶等,算是便宜的。
二、不是一切古樹茶都好喝
古樹茶真的那么神?一定就好喝?我覺得一定。就香氣來說,普洱茶能夠分為種類香、水土香和工藝香。古樹茶的種類多是傳統(tǒng)款,農業(yè)科技總在進步,后面培育的種類也不差。假如有些樹種天生不好喝,即便在森林里生長幾千年,也變不了滋味。從茶樹生長的水土小環(huán)境來說,的確是一山一味以至一山數(shù)味,但口感是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古樹茶只是指樹齡,其生長環(huán)境固然相對生態(tài),但不是說水土一定就比臺地茶強。剩下的工藝香才是“中心技術”,也就是說,你買的是古樹料,但加工工藝不對,以至人工做了手腳,如用綠茶化的做法高溫提香,結果就悲催了。有人以為普洱茶的工藝都差不多,主要看料,這就低估了工藝的重要性——要曉得同樣的茶,不同的人做出來滋味也不一樣。
三、臺地茶被“污名化”
往常普洱茶界一聽說臺地茶,就唯恐避之不及,仿佛就不平安、不好喝。這一方面打壓了絕大多數(shù)茶農,另一方面讓古樹茶造假盛行——真實不行叫“小樹茶”,臺地茶曾經被污名化了。值得留意的是,一些中央由于采摘不夠本錢,臺地茶放荒了,生態(tài)好著哩!認清了這一點,會公正的對待“大廠貨”,也會公正看待辛辛勞苦的大多數(shù)茶農。
四、熟茶的價值過去被低估,如今又有高端化傾向
熟茶之前賣不上價,給消費者形成了低端印象。大葉種茶經渥堆發(fā)酵,降低了茶葉的刺激性,又添加了有益安康的微生物菌群。往常越來越多的廠商注重熟茶,拿好料以至古樹料來發(fā)酵,當然是好事。
熟茶由于渥堆發(fā)酵,必然帶來一局部損失:刺激性降低的同時,茶葉共同的風味也削弱了。如拿老班章古樹料發(fā)酵熟茶,算得上暴殄天物。熟茶口感豐厚性趕不上生茶,以至趕不上印級、號級的老茶,是事實。正由于如此,給熟茶的拼配帶來寬廣空間,也給緊縮本錢帶來了時機。熟茶要提升層次,好喝不太貴是正道,何必追求高價?
五、與其慌張兮兮追新茶,不如選性價比高的中期茶
往常普洱茶市場呈現(xiàn)一種現(xiàn)象:新茶和中期茶價錢倒掛。由于原料價錢急劇上升,新茶價錢漲得飛快,而多年前做的茶,由于本錢低,即便加上合理的倉儲、時間本錢,和新茶價錢也差不多。
為什么非要慌張兮兮的去追當年的新茶呢?普洱茶不是越陳越香嗎?假如你只是愛喝茶沒想搞投資,那直接喝中期茶最劃算、最省心了。
六、別迷信從茶農手里買茶,喝品牌其實更省心
許多茶客不遠千里奔赴茶山,或者托關系找到茶農,以為這樣才干拿到放心的茶。
拉倒吧,這么做除了順便旅游,或許費力不討好。一個成熟的行業(yè),是茶商、茶企、茶農、消費者各得其所,茶農擔任茶園消費管理,貢獻好茶葉。讓茶農干茶企的事,能干好嗎?這些年茶農心眼也多,都隔了幾層關系了,他自家做的茶葉,工藝對嗎?衛(wèi)生嗎?最受不了的,是某某名山頭的茶農衣著拖鞋給土豪們稱茶葉,還好意義發(fā)微信曬!
不信品牌,覺得喝牌子沒面子,這是普洱茶消費的“病態(tài)”所在。茶葉是農特產品,不是說要回到茹毛飲血的時期才生態(tài)才契合古法。你以為現(xiàn)代化的茶葉加工車間,那些溫控、烘干設備趕不上農家灶臺?白大褂趕不上民族服裝?文化能夠談,但最好和產品消費分開來談,否則就是背道而馳。將來的普洱茶市場,應該是品牌豐厚各有作風,可供茶客放心選擇的市場。
七、茶客存茶聽上去挺美,真有必要嗎?
茶隨人老,攜一款茶相伴老去很幸福。這種說法詩情畫意聽上去很美,但實行起來也問題多多。嚴厲的說,專業(yè)倉儲是普洱茶的關鍵一環(huán),本人寄存普洱茶,有那么多中央嗎?串味、受潮了怎樣辦?幾年后滿懷等待的翻開一款茶,卻發(fā)現(xiàn)難喝,這時分元芳你怎樣看?
“能夠喝的古董”、“茶隨茶人老去”,這樣的說法其實并不新穎,與普洱茶相一直。本人有條件少量存點茶,既察看普洱茶的醇化過程,又與朋友分享,的確是件樂事,但也不要為存茶所累。說新茶越來越貴,說不定也有跌的那天,何況你的工資也在漲呀;說好茶越來越少,茶葉不采不發(fā),風調雨順更能出好茶;茶商引薦某款茶將來肯定升值,到時分有價無市賣給誰?再說,普洱茶倉儲業(yè)正在興起,專業(yè)倉遍及大江南北,還愁啥時分沒好茶喝?
八、追山頭沒個頭,信拼配才不累
普洱茶到底有幾山頭?這要看廠商怎樣玩了。云南94%的疆土面積是山區(qū)和半山區(qū),山脈有分支,大山頭藏著小山頭,有些沒名字的山就現(xiàn)起名字,有名字的也能夠改名字。要問此山頭和旁邊的山頭,滋味有何不同?口感原本就是客觀體驗,再加上這方面巨匠輩出,山頭的差異和生意無限大。這可苦了追山頭的茶客,雪球越滾越大,不歸路上慢慢“累覺不愛”。凡事有個度,假如說大的普洱茶茶區(qū)和有代表性的山頭,滿足了口感的差別性,那么再進一步就是黑黢黢的消費深淵,你跳不跳?
拼配,既是普洱茶的傳統(tǒng),也表現(xiàn)做茶程度。純料和拼配之爭打了若干年口水仗,但顯而易見的是,有一定范圍的廠家都強調拼配,越是小眾越是圈子越強調山頭。“山頭”的概念自然和生茶新茶接近,且越往后寄存面臨的變數(shù)越多。假如你不想走火入魔,手里有幾個山頭就夠了,其他的直接嘜號或品牌——哪年的?誰做的?明晰爽朗。
九、產品創(chuàng)新讓人頭暈,尊重傳統(tǒng)立定腳跟
這兩年柑普產品火了,無論小青柑還是大紅柑都賣的不錯,混飲產品領跑普洱市場。市場需求新亮點,所以產品創(chuàng)新永遠不會止步。但有些創(chuàng)新如工藝跨界了、菌群創(chuàng)新了,總讓人心里沒底。
比之于綠茶、烏龍茶等傳統(tǒng)茶類,普洱茶的工藝不能說完整定型,既有改進的空間,又需求大量的根底數(shù)據(jù)來支撐。連當年貢茶的工藝細節(jié)都說不清的行業(yè),敢置信那些靈光一現(xiàn)的創(chuàng)新嗎?
十、一入茶門深似海,多喝少買老司機帶
茶水原本就是苦水,茶葉江湖深似海,普洱茶特別如此。想入門就得交學費,交少了還怕學不會。在茶山上精挑細選買的一提茶,回家卻發(fā)現(xiàn)受潮發(fā)霉了;幾年前就說喜歡喝易武,到往常易武的小山頭都還沒喝全;買的時分喝著噴香,私藏幾年發(fā)現(xiàn)寡淡無味了;留戀新茶喝壞了胃,后來聞著味就反胃……這些閱歷有沒有?置信不少普洱茶喜好者都有過,缺乏為外人道而已。
關于普洱茶“菜鳥”,筆者奉告一條鐵律:先喝后買,多喝少買。初入行的人大都愛激動,架不住哄,動不動以為本人撿了個大廉價。記住,好喝不好喝你本人說了算,喝后舒適比好喝更重要。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不在普洱茶里泡上幾年,誰敢說懂?所以,找靠譜“老司機”領路,確實能少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