覅堵住采收一般在栽后2~3年,于8月中旬采挖。應當選擇雨后晴天泥土稍干時,用刀齊地將莖葉割去,然后用齒耙順行挖根,抖去泥沙,按大小分級,放在陽光下曝曬3~4天,至外表變軟,有粘液滲出時,置竹簍中輕輕撞去根毛和泥沙,繼承晾曬至由白變黃時,用手搓擦或兩腳反復踩揉。如斯反復數(shù)次,至揉軟光滑、無硬心,色黃白時,曬干即可。另外,也可將鮮玉竹用蒸籠蒸透,隨后邊曬邊揉,反復多次,直至軟而透明時,再曬干。
3.此外,尚有蠐螬、地老虎等地下害蟲為害嫩苗和根莖。
5~7月發(fā)生,為害葉片,可用25%粉銹寧1000倍液噴霧防治。
5~6月發(fā)生,為害葉片??捎?:1.5:300的波爾多液噴霧防治。
佛肚竹主要病蟲害有以下幾種。
栽后當年冬季,在行間開淺溝,每1000平方米施人畜肥1200公斤~1500公斤,然后蓋土過冬。第二年苗高7厘米~10厘米時,再施肥一次。至冬季倒苗后,在行間淺松表土,撒施腐熟干肥(牛糞、土雜堆肥等)一層,培土7厘米~10厘米,如加蓋青草或枯枝落葉則更佳。第三年春季出苗后,施入人糞水每1000平方米2000公斤~3000公斤施后培土。
栽后當年不出苗。翌春出苗后,及時除草,第一次可用手拔或淺鋤,以免鋤傷嫩芽,以后應保持土面無雜草。第三年根莖已密布地表層,只宜用手拔除雜草。
一般在10月上旬至10月下旬,選陰天或晴天栽種,栽時在畦上按行距30厘米開15厘米深的溝,然后將種莖按株距15厘米左右平排在溝里,隨即蓋上腐熟干肥,再蓋一層細土至與畦面齊平。
于秋季收成時,選當年生長的肥大、黃白色根芽留作種用。隨挖、隨選、隨種,若遇天色變化不能下種時,必需將根芽攤放在室內(nèi)背風陰涼處。一般每1000平方米用種莖300公斤~400公斤。
佛肚竹主要用地下根莖繁殖。
宜選擇土層深摯、排水良好、旭日的微酸性沙質(zhì)壤土,深翻30厘米以上,同時每1000平方米施入農(nóng)家肥4000公斤~5000公斤作基肥,整地耙平,作成寬1.3米、高20厘米的高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