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膏的雛形始于唐朝,這期間,茶膏作為貢品悄然出現(xiàn),所不同的只是以民貢方式出現(xiàn)。當時的貢茶分為民貢與官焙兩種;所謂民貢是由地方官吏將上等的好茶主動向朝廷進獻,屬于土貢性質(zhì);而官焙是朝廷直接設立貢茶院,官營督造,專業(yè)制作貢茶。大歷五年(770年),唐朝在湖州長興與常州宜興交界的顧渚山建立顧渚貢茶院:茶膏則是沿著民貢這條線浮上水面的。
那時茶膏的制作,陸羽在《茶經(jīng)》中對這種制茶工藝歸納為十四個字,即“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這里的“蒸、搗、拍”三個工序極易將茶葉中的部分茶汁與纖維物質(zhì)分離,在空氣氧化作用下,出現(xiàn)膏化現(xiàn)象。
但是,雖然陸羽從制作餅茶中發(fā)現(xiàn)了茶汁溢出后出現(xiàn)“膏化”現(xiàn)象,并認為這個“青”是茶葉中的好東西,但還沒有將茶汁與茶葉中的纖維物質(zhì)徹底分離,而只是讓“膏”仍然保持在茶餅的表面,與真正意義上的“茶膏”還有一定的距離。
到了宋代,舉國上下對茶品的熱衷,“茶會”、“茶宴”、“斗茶”之風盛行,形成丁制茶業(yè)在宋代的空前繁榮,從茶葉的采摘、焙制、造形、包裝、遞運、進貢等諸方面相比唐代制茶更上—層樓,且規(guī)定更加細致,命名也十分考究。
與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對茶葉的膏化現(xiàn)象比較重視。他們認為茶葉中出現(xiàn)的“膏”,是茶中珍品。他們采用榨取的工藝,先將茶蒸熟,再“須淋洗數(shù)過。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將茶膏從茶葉中分離,使其成為獨立的產(chǎn)品。
到了清代,伴隨著云南普洱茶的繁榮,茶膏的制作再次悄然出現(xiàn)。它最初是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鍋熬制方法,初創(chuàng)另一種制青工藝。這種方法顯然是借鑒唐宋制作餅茶工藝,只是將“蒸”干脆改成了“煮”。而且這種用大鍋熬膏的方法很快通過茶馬占道傳播到西藏,并迅速被西藏上層人物所接受。
近年,隨著普洱茶的“熱銷”,很多科研工作者及相關部門也注意到古代普洱茶膏的“失傳”,并相應進行了程度不同的研究,到 2005年基本完成了對清朝宮廷御茶膏的破譯與復原。同時,科研部門采用當今最先進的生物科技手段,成功地從云南臨滄地區(qū)的曬青毛料中分離了普洱茶后發(fā)酵所獨有的菌群,采用低溫萃取、低溫干燥的工藝,初步實現(xiàn)了普通級普洱茶膏的規(guī)?;a(chǎn);2006年,科研部門又成功分離了原云南思茅地區(qū) (現(xiàn)為普洱市)普洱茶獨有的菌種,完成了普洱茶膏中的極品“玉龍勝雪”的研發(fā)工作,這也預示著現(xiàn)代普洱茶膏開始走向成熟。
普洱茶膏不僅具有特殊的營養(yǎng)功能,同時也是權力與地位的象征。所以,很多學者認為,沒有普洱茶膏的普洱茶家族,是不完整的:而且,普洱茶膏也是普洱茶家族中最高貴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