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參與雌激素合成的細胞色素p450c17(cyp17)和雌激素代謝解毒的兒茶酚-o-甲基轉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mse,comt)基因多態(tài)與子宮內膜腺癌發(fā)生的關系。方法:以病例一對照研究,采用聚合酶鏈反應-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tài)性分析(pcr—rflp)法檢測80例子宮內膜腺癌患者和84例對照者的cyp17基因轉錄起始點上游34bp處的t/c多態(tài)及comt基因第四外顯子第158位密碼子val/met多態(tài)。結杲:a1/a1、a1/a2、a2/a2三種多態(tài)基因型在對照組和子宮內膜腺癌組中的分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a1/a1和a1/a2基因型在子宮內膜腺癌組中的分布頻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子宮內膜腺癌組a1等位基因的分布頻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a2/a2基因型相比,a1/a1基因型個體和ai/a2基因型個體發(fā)生子宮內膜腺癌的相對危險度(or)分別是3.152和2.693,其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omt基因型頻率在對照組和子宮內膜腺癌組中的分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cyp17基因mspai1位點的a1/a1和a1/a2基因型及a1等位基因與子宮內膜腺癌的發(fā)生有關,可作為子宮內膜腺癌易感人群篩查的重要指標,而comt基因多態(tài)性與子宮內膜腺癌風險無相關性。完成機構: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婦產科,山東濟南250012